摘要:40cm×40cm×12 2019。以视觉上的表现和嗅觉的表达结合,香气和色彩的两种表现,将之前局限在“看”的艺术效果更有立体感的展现出,得以向观众多感官地呼吁作品中的主观又抽象的美感世界。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7日至4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二层主楼展厅

学术主持:石煜

策展人:孟佳宝

参展人:牛继钊、丁鸿丹、贾力立、孟佳宝、解放、李思奇、毛鹏华、米沙、欧阳耀明、王强、邢皓、徐凤麟、易大力、尹在贰、张天语、邹葳、廖生浩

资料来源: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4月17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联展“后生”第一回展于美院主楼展厅开幕。“后生”旨在以油画系的研究生群体为代表来关注和展现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生存和绘画状态,展览分前后两回,每回展览将打破油画系工作室界限,将研究生阶段的差异性思考和创作进行分类对比,进而为观者展示出一个具有丰富性和创造性的绘画场域。

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油画系党支部书记石煜,油画系教师孟禄丁,油画系教师裴咏梅,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来到展厅观展并听参展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老师们对同学们的作品和展览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同时在个人创作的线索梳理、展览呈现细节的丰富性等方面给出了经验和建议。研究生们通过展览的呈现也对自己的创作思路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后生”第一回展是油画系研究生自己组织并实施的展览,经过精心的自主策划与呈现,他们试图从全方位角度呈现一个专业展览应有的品质,也是美院同学们自主策划展览的优秀典范。

第一回展4月22日结束,第二回展览即将于4月24日下午三点举办(展期至30日,地点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主楼展厅)。

油画系研究生会/文

宣传部 宋曼青 何逸凡 油画系研究生会/图

展览作品

贾力立 《chair》 布面油画

40×40cm 2018

以最简单的方式描绘出事物已有的纯洁安静、沉淀之后的安稳秩序和隐藏着的精神素质。当节奏慢下来,凝视身边微不足道的世界也会变得非常有趣。

李思奇《夜与匈奴》 布面丙烯

195x130cm x3 2018

或许我们可以冒一冒险,对于艺术,或者说我们对称之为经典的对象的审视与思考,通过自己学习发现新的逻辑、图形技术和物体,使它重新和我在一起,“杜撰”新的原委、精神与意义。借助于电脑的动漫扭曲与抽象语言所带来附加的动感形式,将看似无意义视觉衍生,将原有的经典元素分裂,使传统客观的镜像化为主观成像,添杂着自己无意识的逻辑。利用娱乐的视角,当下的视角去重建。希望消解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肃的现实感。反映自己对世界真实的态度和看法。通过生活中碎片化和抽离感的感受转化到自己的画面当中,是对生活中生产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提炼。以爱的艺术和观看世界的视角克服孤独与自我消失的矛盾。不再在娱乐至死中逃避,而是通过自己的画面来面对娱乐至死对于个性化的消解,从而在信息量巨大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获得真正积极的自由自我。

毛鹏华 《无限系列之二》 水墨综合材料

140×70cm 2019

我的研究方向是抽象(观念与表达),在众多材料中,我选取中国的宣纸以及水墨,因为传统材料与传统文化一直是我感兴趣的点,我试图用水墨材料在抽象语汇中探索,在传统与现代、跨时间与空间里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实现抽象表达。

孟佳宝 《新改良—唐诗》 科技面料绘画

40cm×40cm×12 2019

这批作品是延续年初《基因肖像》的思考得出。我将自己对生物基因的研究和基因与人的关系延伸至“文化基因”上。文化与基因的抽象生长非常相似,都存在复制遗传、显性隐性、突变等特性。而在文化基因这个意义里,与生物基因一样,“改良”是权力介入的必要途径。我选取具有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利用书写的手段赋予每首诗新的视觉体验,这个由我造就的新视觉和新意义便造就了一种“变异”,也是由我个人导致的改良。在材料上,我使用当代的科技面料作为绘画的基底,而饱含中国传统美学意义的水墨和颜彩与底布产生了物质碰撞和连接,这表达了我个人对艺术与科技的“执念”,作品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闪光灯效果)又成了变异之上的变异。

欧阳耀明 《不知如何是好》 布面油画

190×150cm 2019

我喜欢简单、附有形式感的画面。生活中,我总是很迷恋一些带有弥漫光线的场景、这种氛围往往带给我一些感触,同时又让我享受在其中。

邢皓 《云冈雪景图》 纸本丙烯

40×50cm×4 2017

《云冈雪景图》是我根据17年去云冈石窟考察时所遇到的雪景所画,当时是四月底,没想到遇上漫天大雪,坐在下山的公交车里望向窗外,灰色的天空、已经长出新叶的树、山腰间运货的黑皮火车,只觉得很浪漫,天地很大,人很小。

王强 《向前看?向后看?》 布面油画

50×60cm 2018

对于当今我们的很多的艺术作品,我们大多数人去美术馆参观展览是很少,了解到作品诞生的环境,背景,或者作者创造作品的初衷。对于艺术的作品是否需要阐释,一直以来都是艺术相关者讨论喋喋不休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一些装置作品,观念性的作品等等。如果不去看解读,了解背景,或者一定的美术史,是欣赏不来的。

而对于架上绘画来讲,一般我们直接看画面,就能够从画作的颜色,笔触,造型,构图欣赏起来。所以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是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或者画面之外的东西。而对于我的这两张作品,是我尝试的一个初级阶段。出发点是:通过一个大家基本不会注意的视角来描绘。而是,想引发一个思考,关于画作的“背后”的东西。在创作的实际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应该已超写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首先是我的时间和技术问题,二是我以一种写实的手法已经能够让观众明白我想要的表达) 再者,我其实想到了装置,直接用现成品,当然是各种各样的,各种尺寸的画,然后,把画反过来,做一个展览。我想这样的力量应该会更直接更大把。我希望有这么一个机会,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还会继续。

邹葳 《遗忘的喷泉》布面油画

185×195cm 2019

我的创作大多来源于我的生活与日常周遭环境,我会选取一些触动我内心的图像,并通过绘画语言的转换,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创作时这些源图像有明显的限制,它只是勾勒出绘画构图的大致参数。它只是简单地对创造范围做出了限定。因此源图像是我创作的起点。在创作过程中限制,意外和设计之间相互推拉作用使得画面得以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颜料不断的积累逐渐形成触动我内心的画面。

廖生浩 《肖像系列:1、2》 综合材料

50×60cm 2019

旨在表达人在孤独之中所处的一种挣扎、扭曲的状态。其实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人都是处于某种困顿、迷惑甚是恐惧之中,而在这样的情景中,人最容易迷失自己。正如克尔恺郭尔所说的:‘人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自己’,‘个体存在的本质就是孤独’。肖像系列创作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材料的运用来使人物更具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而人物的神情也是在一种不受控制的情况而产生。

张天语 《红马走向一个湖》 布面油画

150×150cm 2019

我对于马一直有很深的感情,从小时候骑马,到长大后对于马形态的迷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于马的研究和思考。

这幅作品是马系列的其中一张,力求表现出马这种生物作为沟通现实和理想世界的媒介这一感觉,它是一种灵幻/深沉的生物。

易大力 《Barney's mood》 布面丙烯

24×18cm 2019

Barney是一个并不属于我童年的紫色恐龙玩偶形象,代表着与我成长背景背景迥异的文化土壤,但是知道这是朋友小时候最爱的卡通形象时,共情瞬间让我也和Barney有了一些微妙的关联,仿佛能够感受他痴痴微笑时的心情。

尹在贰 《相处》 综合材料

70×70cm 2018

我为了能够更加亲近地接近观众而选择了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生活中熟悉接触到的香气作为作品的重点要素,在表达其核心时,其材料选用了人们生活中常用,又是必用的洗衣液,双重强调了很好的接近性。

仔细观察笔者的作品,与香味浓度无关的平稳的色调也是一个特点。我虽然将香气融合到了美术作品中,但努力做到了香味不影响作品本来的视觉美。因此,在画面上的视觉传达的色彩,使作品更具冷静、惬意的感觉。在画上层层累叠加上的色料亚克力宝石的立体感,除了视觉和嗅觉上的感觉以外,再赋予了触觉上的感觉。

作品的左下方是有一个空地,是想表现出,视觉障碍者也是我们社员的一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我们要考虑到盲人意外的,色弱者和色盲者,他们仍然可以看,可以感受到光。毕竟是为了视觉障碍者,我关注到光射的变化和时代性,因此我试用了很能表现我们社会的21实际的工艺品“亚克力宝石”,进入21时代东亚的发展速度变得非常快,现在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品材料也有所变化。而且,亚克力宝石的光感和反射的作用,来做出“眩眩光”的视觉效果。因此我试用了“亚克力宝石”以马赛克的排放方式排出的方式构成画面。

通过亚克力宝石,得到了冲击力的视觉又时代性的因素,以此表达了香味的沉稳感。并且制成的马赛克效果,使作品具有了视觉上的抽象主观效果,同时也与香味融合达到了协调一致的效果。

这样表现出来的作品,就像一个个小型的亚克力带着香气走近观众身边,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觉。同一作品,不同光线下,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觉。马赛克本身在每个人的感觉中会有不同的形象,表现出主观又抽象的轮廓,展现出的模糊轮廓,直接反射出了观众自身的内心审美世界。

观众在欣赏作品以而与作家产生沟通时候,不仅是通过视觉信息,更进一步借助嗅觉、触觉上的多个通道感受作品,使作品扩展到观众的身边给予一种立体感,由此能够更深层体会艺术,产生共鸣。使用所谓洗衣剂的"香料",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意找到的熟悉感接近观众,较好的接近性来传达了作家的艺术世界。

以视觉上的表现和嗅觉的表达结合,香气和色彩的两种表现,将之前局限在“看”的艺术效果更有立体感的展现出,得以向观众多感官地呼吁作品中的主观又抽象的美感世界。

通过本次的研究与作品的创作,明显强调了之前局限在视觉信息上的较为僵硬的艺术表达手段中,通过多感官的创作。嗅觉与视觉结合为一体,才能够更有影响力的与观众沟通,形成一个多感官上的心灵交感。

徐凤麟 《袅袅》 布面油画

40×55cm 2018

以肖像为载体,描绘时代。屏蔽掉喧嚣,探寻描绘人物的精神性。

米沙 《境遇》 布面丙烯

110×130cm 2018

生活的大起大落总能拨动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一路前行,总要驻足停留,找到能让自己重归平静的方式,让生活中的任何一种事物 成为能够诠释于沉淀情绪出口。就像一次深呼吸,平心静气,用心感受。这两幅创作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气味,能够使人归于平静的气味,传达给人的只有情绪于感受。像一种幻想一样停留。

牛继钊 《昨日的消长》 油画

180×150cm 2019

将日常的状态当作一种语言,这样的记录往往更真切,水涨船高水落石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对专注的对象应是如此。用常态体现常态,用感情寻找感情。

解放 《挠斧》 布面油画、丙烯

100×100cm 2019

百兽之王 吊睛白额 目光炯炯 雄壮威武 全身黄金 威风凛凛 聚酯纤维 仅售九十九

丁鸿丹 《十二甫西街九十五号》 油画

150×170cm 2017

我画的这个街道是老广州西关,左边要拆迁的楼被印着骑楼的广告布罩住了。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可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为行人创造凉爽的空间,因此在炎热的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而后再由当地华侨从东南亚返乡而建。骑楼是老广州建筑的象征,而随着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大户人家的搬迁,移民,如今的恩宁路骑楼,如今大多只留下一扇扇铁质仿制栅门。居民的反抗显得无奈,骑楼被拆,麻石被挖,被改造得令人心痛。

广告布上的骑楼,仿佛是倔强的在反抗:这里的传承,微弱,但不熄。

第二回展览海报

时间:4月24日下午三点开幕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主楼展厅

——TRAVEL WITH ART——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

Twitter

@CAFAart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