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cm×40cm×12 2019。以視覺上的表現和嗅覺的表達結合,香氣和色彩的兩種表現,將之前侷限在“看”的藝術效果更有立體感的展現出,得以向觀衆多感官地呼籲作品中的主觀又抽象的美感世界。

展覽時間:2019年4月17日至4月22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二層主樓展廳

學術主持:石煜

策展人:孟佳寶

參展人:牛繼釗、丁鴻丹、賈力立、孟佳寶、解放、李思奇、毛鵬華、米沙、歐陽耀明、王強、邢皓、徐鳳麟、易大力、尹在貳、張天語、鄒葳、廖生浩

資料來源: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4月17日下午,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聯展“後生”第一回展於美院主樓展廳開幕。“後生”旨在以油畫系的研究生羣體爲代表來關注和展現當代青年藝術家的生存和繪畫狀態,展覽分前後兩回,每回展覽將打破油畫系工作室界限,將研究生階段的差異性思考和創作進行分類對比,進而爲觀者展示出一個具有豐富性和創造性的繪畫場域。

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任馬路,油畫系黨支部書記石煜,油畫系教師孟祿丁,油畫系教師裴詠梅,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來到展廳觀展並聽參展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創作。老師們對同學們的作品和展覽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同時在個人創作的線索梳理、展覽呈現細節的豐富性等方面給出了經驗和建議。研究生們通過展覽的呈現也對自己的創作思路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後生”第一回展是油畫系研究生自己組織並實施的展覽,經過精心的自主策劃與呈現,他們試圖從全方位角度呈現一個專業展覽應有的品質,也是美院同學們自主策劃展覽的優秀典範。

第一回展4月22日結束,第二回展覽即將於4月24日下午三點舉辦(展期至30日,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主樓展廳)。

油畫系研究生會/文

宣傳部 宋曼青 何逸凡 油畫系研究生會/圖

展覽作品

賈力立 《chair》 布面油畫

40×40cm 2018

以最簡單的方式描繪出事物已有的純潔安靜、沉澱之後的安穩秩序和隱藏着的精神素質。當節奏慢下來,凝視身邊微不足道的世界也會變得非常有趣。

李思奇《夜與匈奴》 布面丙烯

195x130cm x3 2018

或許我們可以冒一冒險,對於藝術,或者說我們對稱之爲經典的對象的審視與思考,通過自己學習發現新的邏輯、圖形技術和物體,使它重新和我在一起,“杜撰”新的原委、精神與意義。藉助於電腦的動漫扭曲與抽象語言所帶來附加的動感形式,將看似無意義視覺衍生,將原有的經典元素分裂,使傳統客觀的鏡像化爲主觀成像,添雜着自己無意識的邏輯。利用娛樂的視角,當下的視角去重建。希望消解厚重的歷史感和嚴肅的現實感。反映自己對世界真實的態度和看法。通過生活中碎片化和抽離感的感受轉化到自己的畫面當中,是對生活中生產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提煉。以愛的藝術和觀看世界的視角克服孤獨與自我消失的矛盾。不再在娛樂至死中逃避,而是通過自己的畫面來面對娛樂至死對於個性化的消解,從而在信息量巨大的現代社會中,逐漸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獲得真正積極的自由自我。

毛鵬華 《無限系列之二》 水墨綜合材料

140×70cm 2019

我的研究方向是抽象(觀念與表達),在衆多材料中,我選取中國的宣紙以及水墨,因爲傳統材料與傳統文化一直是我感興趣的點,我試圖用水墨材料在抽象語彙中探索,在傳統與現代、跨時間與空間裏找到一個平衡點來實現抽象表達。

孟佳寶 《新改良—唐詩》 科技面料繪畫

40cm×40cm×12 2019

這批作品是延續年初《基因肖像》的思考得出。我將自己對生物基因的研究和基因與人的關係延伸至“文化基因”上。文化與基因的抽象生長非常相似,都存在複製遺傳、顯性隱性、突變等特性。而在文化基因這個意義裏,與生物基因一樣,“改良”是權力介入的必要途徑。我選取具有中國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唐詩,利用書寫的手段賦予每首詩新的視覺體驗,這個由我造就的新視覺和新意義便造就了一種“變異”,也是由我個人導致的改良。在材料上,我使用當代的科技面料作爲繪畫的基底,而飽含中國傳統美學意義的水墨和顏彩與底布產生了物質碰撞和連接,這表達了我個人對藝術與科技的“執念”,作品的另外一種呈現方式(閃光燈效果)又成了變異之上的變異。

歐陽耀明 《不知如何是好》 布面油畫

190×150cm 2019

我喜歡簡單、附有形式感的畫面。生活中,我總是很迷戀一些帶有瀰漫光線的場景、這種氛圍往往帶給我一些感觸,同時又讓我享受在其中。

邢皓 《雲岡雪景圖》 紙本丙烯

40×50cm×4 2017

《雲岡雪景圖》是我根據17年去雲岡石窟考察時所遇到的雪景所畫,當時是四月底,沒想到遇上漫天大雪,坐在下山的公交車裏望向窗外,灰色的天空、已經長出新葉的樹、山腰間運貨的黑皮火車,只覺得很浪漫,天地很大,人很小。

王強 《向前看?向後看?》 布面油畫

50×60cm 2018

對於當今我們的很多的藝術作品,我們大多數人去美術館參觀展覽是很少,瞭解到作品誕生的環境,背景,或者作者創造作品的初衷。對於藝術的作品是否需要闡釋,一直以來都是藝術相關者討論喋喋不休的話題。尤其是對於一些裝置作品,觀念性的作品等等。如果不去看解讀,瞭解背景,或者一定的美術史,是欣賞不來的。

而對於架上繪畫來講,一般我們直接看畫面,就能夠從畫作的顏色,筆觸,造型,構圖欣賞起來。所以對於普通大衆來講,是很少有人會去關注或者畫面之外的東西。而對於我的這兩張作品,是我嘗試的一個初級階段。出發點是:通過一個大家基本不會注意的視角來描繪。而是,想引發一個思考,關於畫作的“背後”的東西。在創作的實際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是否應該已超寫實的表現手法來表現。(首先是我的時間和技術問題,二是我以一種寫實的手法已經能夠讓觀衆明白我想要的表達) 再者,我其實想到了裝置,直接用現成品,當然是各種各樣的,各種尺寸的畫,然後,把畫反過來,做一個展覽。我想這樣的力量應該會更直接更大把。我希望有這麼一個機會,對於這個課題的研究,我還會繼續。

鄒葳 《遺忘的噴泉》布面油畫

185×195cm 2019

我的創作大多來源於我的生活與日常周遭環境,我會選取一些觸動我內心的圖像,並通過繪畫語言的轉換,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在創作時這些源圖像有明顯的限制,它只是勾勒出繪畫構圖的大致參數。它只是簡單地對創造範圍做出了限定。因此源圖像是我創作的起點。在創作過程中限制,意外和設計之間相互推拉作用使得畫面得以生長,隨着時間的推移,顏料不斷的積累逐漸形成觸動我內心的畫面。

廖生浩 《肖像系列:1、2》 綜合材料

50×60cm 2019

旨在表達人在孤獨之中所處的一種掙扎、扭曲的狀態。其實在大多數的時間裏,人都是處於某種困頓、迷惑甚是恐懼之中,而在這樣的情景中,人最容易迷失自己。正如克爾愷郭爾所說的:‘人最容易忘記的就是自己’,‘個體存在的本質就是孤獨’。肖像系列創作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對材料的運用來使人物更具視覺上的直觀感受,而人物的神情也是在一種不受控制的情況而產生。

張天語 《紅馬走向一個湖》 布面油畫

150×150cm 2019

我對於馬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從小時候騎馬,到長大後對於馬形態的迷戀,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對於馬的研究和思考。

這幅作品是馬系列的其中一張,力求表現出馬這種生物作爲溝通現實和理想世界的媒介這一感覺,它是一種靈幻/深沉的生物。

易大力 《Barney's mood》 布面丙烯

24×18cm 2019

Barney是一個並不屬於我童年的紫色恐龍玩偶形象,代表着與我成長背景背景迥異的文化土壤,但是知道這是朋友小時候最愛的卡通形象時,共情瞬間讓我也和Barney有了一些微妙的關聯,彷彿能夠感受他癡癡微笑時的心情。

尹在貳 《相處》 綜合材料

70×70cm 2018

我爲了能夠更加親近地接近觀衆而選擇了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生活中熟悉接觸到的香氣作爲作品的重點要素,在表達其核心時,其材料選用了人們生活中常用,又是必用的洗衣液,雙重強調了很好的接近性。

仔細觀察筆者的作品,與香味濃度無關的平穩的色調也是一個特點。我雖然將香氣融合到了美術作品中,但努力做到了香味不影響作品本來的視覺美。因此,在畫面上的視覺傳達的色彩,使作品更具冷靜、愜意的感覺。在畫上層層累疊加上的色料亞克力寶石的立體感,除了視覺和嗅覺上的感覺以外,再賦予了觸覺上的感覺。

作品的左下方是有一個空地,是想表現出,視覺障礙者也是我們社員的一員,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我們要考慮到盲人意外的,色弱者和色盲者,他們仍然可以看,可以感受到光。畢竟是爲了視覺障礙者,我關注到光射的變化和時代性,因此我試用了很能表現我們社會的21實際的工藝品“亞克力寶石”,進入21時代東亞的發展速度變得非常快,現在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藝術品材料也有所變化。而且,亞克力寶石的光感和反射的作用,來做出“眩眩光”的視覺效果。因此我試用了“亞克力寶石”以馬賽克的排放方式排出的方式構成畫面。

通過亞克力寶石,得到了衝擊力的視覺又時代性的因素,以此表達了香味的沉穩感。並且製成的馬賽克效果,使作品具有了視覺上的抽象主觀效果,同時也與香味融合達到了協調一致的效果。

這樣表現出來的作品,就像一個個小型的亞克力帶着香氣走近觀衆身邊,給觀衆帶來全新的感覺。同一作品,不同光線下,給觀衆帶來不同的感覺。馬賽克本身在每個人的感覺中會有不同的形象,表現出主觀又抽象的輪廓,展現出的模糊輪廓,直接反射出了觀衆自身的內心審美世界。

觀衆在欣賞作品以而與作家產生溝通時候,不僅是通過視覺信息,更進一步藉助嗅覺、觸覺上的多個通道感受作品,使作品擴展到觀衆的身邊給予一種立體感,由此能夠更深層體會藝術,產生共鳴。使用所謂洗衣劑的"香料",以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意找到的熟悉感接近觀衆,較好的接近性來傳達了作家的藝術世界。

以視覺上的表現和嗅覺的表達結合,香氣和色彩的兩種表現,將之前侷限在“看”的藝術效果更有立體感的展現出,得以向觀衆多感官地呼籲作品中的主觀又抽象的美感世界。

通過本次的研究與作品的創作,明顯強調了之前侷限在視覺信息上的較爲僵硬的藝術表達手段中,通過多感官的創作。嗅覺與視覺結合爲一體,才能夠更有影響力的與觀衆溝通,形成一個多感官上的心靈交感。

徐鳳麟 《嫋嫋》 布面油畫

40×55cm 2018

以肖像爲載體,描繪時代。屏蔽掉喧囂,探尋描繪人物的精神性。

米沙 《境遇》 布面丙烯

110×130cm 2018

生活的大起大落總能撥動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經,一路前行,總要駐足停留,找到能讓自己重歸平靜的方式,讓生活中的任何一種事物 成爲能夠詮釋於沉澱情緒出口。就像一次深呼吸,平心靜氣,用心感受。這兩幅創作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氣味,能夠使人歸於平靜的氣味,傳達給人的只有情緒於感受。像一種幻想一樣停留。

牛繼釗 《昨日的消長》 油畫

180×150cm 2019

將日常的狀態當作一種語言,這樣的記錄往往更真切,水漲船高水落石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對專注的對象應是如此。用常態體現常態,用感情尋找感情。

解放 《撓斧》 布面油畫、丙烯

100×100cm 2019

百獸之王 吊睛白額 目光炯炯 雄壯威武 全身黃金 威風凜凜 聚酯纖維 僅售九十九

丁鴻丹 《十二甫西街九十五號》 油畫

150×170cm 2017

我畫的這個街道是老廣州西關,左邊要拆遷的樓被印着騎樓的廣告布罩住了。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爲“廊房”。這種可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爲行人創造涼爽的空間,因此在炎熱的東南亞十分風靡,隨後也傳入華南地區。而後再由當地華僑從東南亞返鄉而建。騎樓是老廣州建築的象徵,而隨着曾經居住在這裏的大戶人家的搬遷,移民,如今的恩寧路騎樓,如今大多隻留下一扇扇鐵質仿製柵門。居民的反抗顯得無奈,騎樓被拆,麻石被挖,被改造得令人心痛。

廣告布上的騎樓,彷彿是倔強的在反抗:這裏的傳承,微弱,但不熄。

第二回展覽海報

時間:4月24日下午三點開幕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主樓展廳

——TRAVEL WITH ART——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

Twitter

@CAFAartinfo

微信公衆號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

專業學術角度

解讀藝術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