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林鈺芳

學院:社會與人口學院

專業:社會學

成績:3.6/4.0

保研排名:7/45

科研競賽: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國家級立項;小創學術類三等獎

學生工作:《青年人大》報社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分團委辦公室主任;社會與人口學院2015級社會班團支書

獲得榮譽:校級優秀團員;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獎學金一等;國家勵志獎學金;校慶院級優秀志願者等

去向:北大法碩

導言

這是在《青年人大》(以下簡稱“青人”)報社的第四個年頭,做過許多次採訪,寫過數不清的專題、專訪,卻是第一次寫自己。自知太過平凡,天資不夠聰穎,大學摸爬滾打而來,走過許多彎路岔路,沒有光鮮亮麗的頭銜,也沒有很多引以爲傲的獲獎,在收到約稿通知時,內心激動與羞愧交織。這篇文章想了又想,改了又改,總是不夠滿意,困擾了我許久。最後我決定,跟大家講一講那些我走過的路,一些彎路岔路,還有在其中的風景與收穫。

學生工作的不歸路

我一直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天賦不如人,但努力過後運氣一直不差。

2015年,我高考超常發揮,有幸進入人大學習。當時的我對未來一片迷茫,但本着多嘗試、多選擇的心態,加入了許多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具體數目已記不清了,只記得大二經過慎重選擇後仍留了學校學院共6個部門,其中青人、院辯論隊耗費精力最多。雖然大學之前許多學長學姐告誡我學習依舊是大學的重中之重,但當繁雜的學生工作向我襲來時,我不知不覺中就“冷落”了學習。

那段時間,我的作息通常是這樣的:利用課間短暫的時間採訪、寫稿,課後急急忙忙去開例會,開完例會又趕去辯論隊討論。忙完一切,回到寢室已是凌晨,但還是得打開臺燈、小心翼翼地拿出牀上書桌補第二天數學課的作業,唯恐打擾到已經熟睡的室友。

大一到大三,我在社區新聞部從實習記者到部長,並最終在大四成爲青人總編輯。我曾因報不出選題而叫苦不迭,因找不到受訪者交不了稿而焦慮萬分,也曾在一個個夜晚迷茫地翻着幾年前報紙合訂本找靈感排版;曾爲舉辦青人元旦晚會而焦頭爛額,也曾因參與青人全媒體轉型而倍感自豪;曾抱怨過工作的繁忙、懷疑過紙媒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的意義,更曾撫摸着剛印刷的報紙而興奮不已,覺得一切都值得。

這一步步的堅持,沒有目的性明確的規劃,有的只是順其自然而得的結果;沒有勢在必得的信心與決心,有的只是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綜合考慮自己的興趣、精力與規劃,盡力爭取而做出的努力。

《青年人大》報社全員會

非新聞專業的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青人的工作,面對人才濟濟的青人,比我有文采、有創意、有技術的人多太多,我也常常思考老師和師兄師姐選擇我的原因——哪怕做新聞的天賦與熱情可能比不上其他人,但也許是比別人多一份心、更願意喫苦吧。然既來之,則安之,這個選擇與結果既是對我的肯定,也是給我的巨大挑戰。

在青人緊湊的出報週期裏,我習慣關注身邊細微的變化,習慣將一個個引人思考的事件轉化成可供深入挖掘的新聞選題;習慣了逢“8”報選題、逢“3”交(ao)版(ye),也形成了對文字近乎強迫般的執着。

當深夜中一羣睏倦的人仍熱情地討論着選題的操作思路時,當一篇篇文思縝密的新聞稿、一個個精緻完美的版面誕生時,當我收穫文字能力、新聞素養與堅強的戰友情誼時,那些後悔與疑惑都轉變爲了動力,並讓我更加堅定和熱愛。青人就是這樣一個讓我想起來覺得辛苦,但卻一直捨不得離開並願意爲其一直付出的地方

說不累是假的,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有過厭倦、疲憊與壓力,但可能是心中的那份熱愛蓋過了疲憊,纔會讓我選擇一直留在青人。

學習的曲折路

在學習上,我可能沒什麼發言權。但對於克服壓力、迎難而上,我卻有些話要說。

大一時我就確定了在國內讀研的方向,儘管那一年的數學成績慘遭滑鐵盧,但專業課成績不差,心中還存有保研的念想。大二我在一位學霸的帶領下,開始學習保衛戰。我開始逼迫自己,無論多晚都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開始學會拒絕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將時間讓位給更緊迫的學習任務;開始靜下心來啃那些艱深的專業著作,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漸漸地,我的成績有點起色,雖算不上優秀,但也差強人意,每學年也都能領到獎學金。

但那顯然完全不夠。我有時還是一個很貪心的人,不甘於只有學習的生活,我放不下學生工作給我帶來的成就感與友好的人際關係,更放不下學習法律的夢想。三年前我陰差陽錯學了社會學。初識社會學,我對它抱有濃厚的好奇心,不想淺嘗輒止,想探索、瞭解更多;而且轉專業也意味着我必須離開社人辯論隊的大家庭,這對於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且立志打入如論的辯論新手而言,是無法想象的。考慮到社會學拿的也是法學學位,輔修法學學分要求較少,壓力也相對小,因此我選擇輔修法學第二專業,並計劃研究生轉學法學兩門學科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儲備的差異爲我提供另一雙觀察世界的眼睛,也讓我變得更加包容與廣闊

坦白講,大一時的自己說保研更多的是一種口號,一點把握都沒有。大二分專業前,我的成績排名是24/97,分完專業後是14/45,直到推免之前,我也僅僅進步了4名。但我一直是一個很樂觀,有時甚至盲目樂觀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很倔的人。

七月初,剛剛結束期末考的我參加了人大法學院夏令營,結果不盡如人意。自此失學危機終級警報拉響,坦白說那時的心態是崩的。但保研是一場持久戰,我告訴自己:沒理由剛開始戰鬥,就因一次小小的挫敗而繳械投降

八月和九月,是不斷與自己較真的過程。白天在藏書館,晚上或在學活,或在明商。晚上回去洗漱、練口語或跟家人打電話。我根據師兄師姐往年的經驗貼,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計劃。因爲想要的很多(本院推免+法碩推免),但基礎又差,因此一刻也不敢鬆懈。一個半月的時間我把社會學的專業課和法學上過的課程都複習過了一遍,自學了法學還未上過的核心課程,看了很多師兄師姐推薦的法學書籍並做筆記,與同學結成一對一的英語語伴關係,每天練口語。

在準備北大法碩推免材料時,學院負責教務老師善意地提醒我,像我這樣的成績外保的可能性不大,希望我安心地準備本院推免。聽了老師的話,我的眼淚忍不住在眼眶裏打轉。老師的話我都懂,但是我就想試一試,就算失敗也不虧

那時,保研名額沒有着落,對自身實力也沒自信,看着室友們堅定地在準備考研,看着那些拿到夏令營offer的學霸們逍遙自在,我的壓力不言而喻。我想感謝我的爸媽、姐姐、閨蜜和室友,因爲我無數次跟他們傾訴着我的憂慮,也正是他們陪伴我度過了那段難過的時光。也要感謝那時候抓緊最後一根稻草沒有放棄的自己,才讓我有機會看到了我努力的結果

大學的無悔路

上上週,校辯論賽小組賽第一場,辯題是“不可重來是人生之喜/人生之悲”,引發了我對可重來的大學生活的思考。

在大學四年裏,每次寢室裏課最多的是我,晚歸熬夜次數最多的是我,考試周考試最多的也是我,假期最晚回家的還是我,氣惱時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選擇,但冷靜下來後回首前路,又十分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

社會與人口學院辯論隊部分成員合影

如果重來,我會選擇怎麼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呢?

其實很難說,每條路都有獨特的艱辛,也都有暗藏的小確幸。人每次做出的選擇都像是薛定諤的貓,我無法知道如果我做另一個選擇會怎麼樣。比如,如果我當初不是來到人大做“鳳尾”而只是安心縮在家鄉某大學做“雞頭”,那我會不會更輕鬆?如果當初沒有打辯論、沒有做學生工作、沒有輔修,那我是不是能有更多時間來學習本專業,也許會有更多時間鑽研學術?說是苦中作樂也好,倖存者偏差也罷,不可重來也決定了後悔之無意義,我只知道現在的我不後悔,反而時刻感到慶幸與滿足

回首大學生活,走過了那麼多彎路岔路,想給師弟師妹們幾點建議:

者,好好學習。學習是唯一一個你付出了絕對會給你回報的東西。

二者多嘗試,但也別忘了思考行動的意義。學生工作不需要太多,選擇感興趣的、有歸屬感的,一頭扎進去,不要吝嗇付出;同時也要實事求是,別讓氾濫的選擇分散精力而使自己疲於思考。

三者如果決定了要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要吝嗇努力畏懼失敗。

大學生活接近尾聲,我慶幸大學遇見了青人,讓我發掘了自己的潛力、拓展了各種可能性;感謝那些走在我前面卻時時回頭給我提供幫助、加油打氣的師長、同學與家人。

雖然遺憾於沒有改變那個有點封閉保守、粗枝大葉、容易自卑絕望的自己,但最終也感謝那個小缺點一堆,卻總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堅持自我的自己。正是這個充滿不足的我,謙遜、謹慎、一步一個腳印,能夠時刻看到自己的淺薄,並不斷揮灑汗水、完善自我,在人生的路上踏實前進。

李雅嫺:你能成爲你想成爲的任何人 | 思享匯

李思怡:收穫更好的自己 | 思享匯

只要你知道去哪

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

本報記者    編輯/孫卓伊

圖/受訪者提供

文/受訪者提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