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是为场景服务的。有什么样的场景,就有什么样的模式。

场景从参与者身份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卖方场景、买方场景、物流运输场景。

这个是原理图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三个场景在供应链金融里的位置:

第一:卖方场景

买方相对比较强势,或者卖方货物急需出手,交易通过赊销进行。卖方的是各类票据或者应收账款。票据,常见的有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卖方需要流动性(需要融资),可以通过持有的各类票据贴现,或者应收账款保理,这样的模式就是一个最基础的票据融资模式。

第二:买方场景

卖方相对比较强势,买方无钱进货,需要赊账,赊购的方式很多,比如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保兑仓、预付款融资、订单融资、回购担保融资,都属于最基础的保兑仓类的买方融资模式。

这类融资,依赖的是整个供应链的自偿性,进货后加工出售后,偿付之前的借款,这是贸易(交易)自身的信用。

第三:物流金融

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只要手中有存货,就可以通过质押获得现金。

这样的模式依赖的是物品的实物信用,即这个质押品是足值的,可变现可流通的,权属是清晰的,这样的模式就是物流金融模式。

三种最基础的模式,都是依赖整个共赢链条顺畅,具备市场、可正常交易流通,整个供应链条上具备一个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无论是核心企业的上游还是下游,都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根据自己身份、交易场景,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个基础模式,看似十分简单,但若能保证整个链条顺畅运行,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期望收益,还需要满足几个重要基础条件。

这个图,是三个基础模式运行顺畅的前提条件原理图。

第一、保证交易是真实的交易:

真实交易,才具备自偿性,才能保证风险控制在供应链本身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

如何保证交易真实?

1、需要核心企业的背书,需要提交真实的、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合同。

2、同时,合同合法有效,价格市场公允,履约环节清晰,无其他附带条款、阴阳合同。

3、同时,确保所提供的各类票据也是真实有效的。

真实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过程真实,一个是结果真实,只要能保证其中一个,基本上就可以确认整个事件的真实性概率是合理的。

真实性问题,不同的机构,根据自己的优势,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按照不同的逻辑路径,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第二,交易流程控制:

供应链交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过平台系统,能够有效控制,以保证整个过程的真实性。

现代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能够获得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这些系统平台对整个流程的监控。不同的平台企业,根据自己自身的特质,会在不同的领域有所侧重,但究其原理,本质是相通的。

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与平台系统数据信息的对接,全流程监控,保证资金流的闭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会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