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以來,原油價格延續了10月初以來大跌的走勢,因爲美國對伊朗原油進口實施了制裁豁免,導致原油供應過剩的擔憂情緒明顯回升。12月6日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如果各方不能達成減產共識,原油價格還會繼續跌跌不休。

國際原油價格的跌跌不休,戳破了新經濟週期的產油國願景——原油價格可以重回每桶100美元的黃金時代。然而,國際油價不是靠油盟減產就能實現高油價的,俄羅斯等非油盟產油國在國際油價中的作用也很有限。國際油價的漲跌,既受產油國產量影響,又受政治因素牽制,也和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博弈密切相關。因此,國際油價的波動,背後隱藏着太多複雜的博弈因素,可謂“油戲”連連。

近期國際油價波動,不得不提到美國對伊朗的第二輪制裁,主要是對伊朗原油出口制裁。在這波制裁前,爲了維持國際油價穩定,彌補伊朗原油出口減少的空缺,美國希望沙特阿拉伯爲首的油盟國家增加原油產量。此外,美國也和勁敵俄羅斯進行了增加原油產量的協商。爲了防止對伊制裁帶來的負面效應,美國還給予中國、日本、韓國等石油進口大戶繼續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

計劃不如變化快。國際原油價格還是呈現跌跌不休之勢,內中原因是複雜的。一方面,這是近兩年來油盟國家和其他產油國增加產量的結果。危機週期內原油價格一度降至不足每桶30美元,油盟國因爲原油價格過低而面臨財政金融危機。爲了改變這一頹勢,產油國開始達成限產共識。但是隨着全球經濟好轉,產油國開始增加產量,加上伊朗也加入增量大軍,這導致原油產量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伴隨着前期原油價格的上漲,產油國爲了本國利益加大原油產量,而忽視了限產協議,原油產量的無序提升也導致現在的原油過剩。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原油價格從漲到跌,也符合市場規律。

面對油價變化,11月11日召開的油盟會議強調,現在的原油供應屬於短期行爲,而且與會油盟國和俄羅斯也沒有做出減產決定。但是,作爲油盟的主導國,沙特准備減少本國原油產量50萬桶,以便平衡供過於求的原油市場。作爲非油盟國的俄羅斯,雖然不認可原油市場的供過於求,但也尊重油盟的決定。顯然,產油國之間存在着利益分歧,但在提高全球原油價格方面,存在着共識。在伊朗原油出口受限的情況下,如果沙特也施行減產,將給全球原油市場帶來連鎖反應,導致全球油價繼續波動。

更糟糕的是,沙特剛剛還提出要解散油盟的動議。果真如此,原油市場將陷入紊亂狀態,國際油價也將形成價格不確定狀態。油價對全球市場的衝擊更大,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更加難以估量。

沙特要解散油盟,也釋放出更加詭異的信號,確切講是向美國和世界示威,以彰顯這個原油大國的獨特地位,而這也和沙特及土耳其因爲沙特籍記者卡舒吉凶殺案件有關。這起記者兇殺案件,土耳其緊盯不放,以擠牙膏的方式將沙特逼到國際輿論的譴責漩渦之中。從歐洲到世界,沙特承受着來自全球的批評。即使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壓力之下也要對沙特進行制裁。沙特解散油盟的說法及降低產量的做法,也是通過石油武器來扭轉本國被動局面。因此,沙特減產和解散油盟,是給全球特別是美國發出警告——全球市場都離不開沙特原油。

全球油價的紊亂,也和美國脫不了干係。危機週期內的全球油價下跌,一直流傳着來自美國的陰謀論。要麼是美國聯合沙特降低油價逼俄羅斯破產,要麼是美國通過頁岩油技術降低原油開採成本,搶奪油盟的全球原油定價權。

陰謀論自然認真不得,但美國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首先,頁岩油技術讓美國原油更具競爭優勢,美國因而成爲原油輸出國,對傳統原油市場帶來了衝擊。其次,對委內瑞拉、伊朗——尤其是伊朗等產油國的原油制裁,也是美國慣用的手腕。這不僅影響全球原油市場的供求關係,也直接帶來原油價格的不穩定。其三,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不僅涉及對伊制裁所引發的原油市場波動,而且也影響了美俄關係、美沙土三方博弈和整個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形勢。此外,伊拉克從產油國到懇求美國暫時豁免其進口伊朗石油,也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

穩定全球油價,符合全球利益。沙特和其他產油國,應該發揮出穩定油價的積極作用。關鍵是美國,不要動不動就舉起制裁大棒,使原油市場陷入混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