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一直是一個難題,由於其化學結構穩定所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的塑料要經過上百年的時間纔會被分解。但是西班牙坎塔布里亞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業餘養蜂者費代麗卡•貝爾託基尼在處理被移出蜂巢的蠟螟幼蟲時,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或許能夠幫助人類解決廢棄塑料袋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蠟螟

蠟螟幼蟲

蠟螟的幼蟲又叫巢蟲,常見的有成蟲和幼蟲2種。成巢蟲體長3cm左右,幼巢蟲2cm左右。巢蟲繁殖快,卵和幼蟲生活力很強,危害性極大。主要危害弱蜂羣,並在巢房底部吐絲作繭,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壞巢脾和在巢脾上蛀食蠟質,並傷害蜜蜂幼蟲和蜂蛹。被害蜂羣輕則出現秋衰,影響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重者可致蜜蜂棄巢逃走,造成損失。就是這樣的一種害蟲卻在我們一直都頭痛的白色污染上有大作用,於是科學家們對其進行了研究。他們把近100只蠟蟲和塑料購物袋放在一起。在短短40分鐘之內,塑料袋上就開始出現破洞;12小時後,這些塑料袋的質量就減少了92毫克。他表示:“如果這種化學過程是藉助單一的酶進行的,那麼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大規模重複這一過程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如果這項研究真的可行的話,在不久的將來白色垃圾就真的不會再危害環境了,但我們還是要從小做起少使用塑料袋等,從源頭上控制纔是真正解決垃圾污染的關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