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有着很多的英雄,这些英雄为祖国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本应到了和平时代,享受战果,以及国家的供养。然而却有着这么一位英雄,他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中国立下了显赫战功;和平建设时期,却藏起荣誉功勋,自愿扎根农村,50年如一日,安贫乐道不问索取。他就是河南籍抗战英雄李文祥。

1925年5月李文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1947年12月参军入伍,曾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著名战役,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等,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56年李文祥以军队干部身份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62年他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到河南老家务农。之后,他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甘于平凡,带领村民挖水渠、复耕农田,为家乡的变化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其间,李文祥对谁都没有说过自己在部队时的辉煌历史。他用一块布料把在部队荣获的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包好后,就把这个布包压在了箱底下。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复员转业军人。

回到老家后,一贫如洗的李文祥夫妇先是住在四处透风的破庙里。妻子陈宝珍是福建人,特别怕冷,李文祥就让妻子坚持再坚持。此后,他们又先后三次搬家,到1983年才盖了属于自己的三间平房。而这时候,李文祥已经干了十几年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全村都住上新房,他是最后一个才盖的。在他影响下,我也一直没犯过错,严格要求自己,群众很满意。

“如果不是书记下乡慰问时偶然走进他们家,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这位英雄。在老人简朴的堂屋,墙壁上一幅军容豪迈、英姿勃发的照片引起书记的兴趣,当问起照片的来历,老人才从抽屉里捧出一个小布包。没想到,这个小布包里是老人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等分别荣立的战斗模范、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奖章。

一枚枚军功章,见证了老人战争年代的荣耀和辉煌。一个小布包,揭秘一个尘封60多年的英雄故事,发现一个实实在在的模范事迹!书记颇有感触地说: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河南形象。1956年,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那时,李文祥每月66元的工资,有着让人羡慕的身份,正所谓春风得意。

在福建,李文祥与美丽善良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当时的生活幸福美好,但李文祥心里并不畅快,他时刻想念着家乡。他说,“我生长在黄河边上,是吃黄河水长大的,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在贫困中挣扎,我每次想起来都很难过。”1962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李文祥响应党的号召,第一个报名支援农村。他咬破手指,在报名表上摁下鲜红的血指印。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范县老家。

面对眼前铺满盐碱的贫瘠土地,面对连一顿饱饭都没有保证的父老乡亲,这位经历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汉子横下了一条心:“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经过稻改,原来亩产只有二三百斤的低产田,第一年就有了一千多斤的好收成。不仅让全村人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也结束了全村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今,这里的优质水稻已经成为范县的知名品牌,被命名为“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

李文祥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已经不中用了,国家还记着我,给咱家办了那么多事,真过意不去。”2017年2月13日16时08分,李文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2岁。淡泊名利五十年,李文祥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记得他,因为都关注娱乐的那些明星了。“此文章为圆圆往事原创,特此声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