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光緒十九年,慈禧太后五十九歲,隔年就是她六十大壽,按照慣例,要額外增加一次科舉考試(這叫做“恩科”,就是在“正科”外臨時增加的一次科舉考試,在清朝,每逢有大喜事,比如皇帝的生日,著名戰役的凱旋或者是皇帝高興,下令大慶,都會增設“恩科”)

在這一年,浙江鄉試的主考官是一個叫殷如璋的人,這個人和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同年”(就是同一年中試被選上的意思,清朝官吏非常重視“同年”,由此構建起復雜的關係網絡),這兩個人又都是清朝大學士瑞常的門生,所以算是比較熟悉。和他爺爺所做的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inline="0">周福清

周福清是同治年間辛末科翰林(翰林又稱爲庶吉士,是皇帝從新中的士子中親自挑選的佼佼者,所以又有種叫法,叫做“欽點翰林”),當時在翰林中排名199名,可以看出來魯迅的爺爺是個很有才華的人。

<div><p>說到魯迅很多人都知道,但說到魯迅的爺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p><p>魯迅的爺爺叫周福清,字震生,號介孚,周福清對魯迅一生的影響極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周福清造就了魯迅。</p><p><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4840009e6efd3623a86" img_width="274" img_height="371" alt="魯迅爲什麼能成爲大文豪?和他爺爺所做的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inline="0">周福清</p><p>周福清是同治年間辛末科翰林(翰林又稱爲庶吉士,是皇帝從新中的士子中親自挑選的佼佼者,所以又有種叫法,叫做“欽點翰林”),當時在翰林中排名199名,可以看出來魯迅的爺爺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在翰林學習三年後,還有場考試,叫做“三年散館”,通過這場考試後,成績優秀的人可以繼續留下來,在翰林院工作,會被授予編修、檢討等職位,如果不能留下來的,就會被任命爲各個部的職員,或者分配到地方去做知縣。</p><p><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4830009b79e871a9821" img_width="505" img_height="299" alt="魯迅爲什麼能成爲大文豪?和他爺爺所做的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inline="0">周家老宅上的周福清“翰林”牌匾</p><p>周福清在經過“散館”考試後,選擇外放,被分配到了四川榮昌,但是他覺得太遠了,後來又被調到了江西的金溪縣,成爲了一名知縣。</p><p>光緒十九年,慈禧太后五十九歲,隔年就是她六十大壽,按照慣例,要額外增加一次科舉考試(這叫做“恩科”,就是在“正科”外臨時增加的一次科舉考試,在清朝,每逢有大喜事,比如皇帝的生日,著名戰役的凱旋或者是皇帝高興,下令大慶,都會增設“恩科”)</p><p>在這一年,浙江鄉試的主考官是一個叫殷如璋的人,這個人和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同年”(就是同一年中試被選上的意思,清朝官吏非常重視“同年”,由此構建起復雜的關係網絡),這兩個人又都是清朝大學士瑞常的門生,所以算是比較熟悉。</p><p>周福清一看,覺得有機可乘,然後準備了一萬兩銀子,換成銀票,交給自己的兒子周伯宜,也就是魯迅的父親,此外還有家裏親戚的幾個兒子,讓他們這用這筆錢去“通關節”,說白了就是賄賂考官。</p><p><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4850009f99af61d4f61" img_width="312" img_height="322" alt="魯迅爲什麼能成爲大文豪?和他爺爺所做的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inline="0">魯迅的父親:周伯宜</p><p>這一年的七月二十七日,主考官殷如璋剛好坐船到達蘇州,這個時候,周家的下人早就等候多時了。能準確的把握住主考官的行動路線和到達日期,可見周福清和這個主考官早就密謀串通好了的。</p><p>但是很不巧的是,和主考官殷如璋同坐一條船的還有副考官周錫恩,以及蘇州知府王仁堪,這個王仁堪是光緒三年間的狀元,爲人耿直。周家聽差的下人叫徐福,託人把周福清的信件和銀票送進了船後,一直在外候着,本來也沒什麼事情的,可是這個徐福有點“二百五”,見遞上了銀票後,許久沒有動靜,就在船外面大喊:“收了銀子,怎麼也不給個回條啊?讓我回去怎麼跟主人交代啊!”這一嗓子嚎着,就把事情給捅破了,主考官殷如璋大腿一拍,知道瞞不住了,立馬下令,連人帶錢還有書信一併交給蘇州府。</p><p><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4850009f6ddbfc18c64" img_width="384" img_height="370" alt="魯迅爲什麼能成爲大文豪?和他爺爺所做的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inline="0">王仁堪</p><p>周福清無奈,投案自首。此案影響惡劣,民間各種諷刺主考官和周福清的歌謠接二連三的蹦出來。案件發生之後,處理意見的奏摺呈到了光緒皇帝的面前,原定爲“杖一百,流放三千里”,但光緒皇帝面對這份案件,一反常態(常態就是通常案件上報到皇帝面前,爲了顯示皇恩浩蕩,皇帝通常會把刑罰改的輕一些),將原來的處罰改成了“斬監候”。所謂的斬監候就是把犯人先關押在監獄中,等到秋決的時候,把所有斬監候的名單呈給皇帝,皇帝用硃砂筆畫圈,畫到誰,誰就死,如果幸運沒有被畫上,就可以多活一年,等到來年的秋決再繼續給皇帝畫圈,如果三年沒被皇帝選中,就改爲無期徒刑。</p><p>魯迅的爺爺周福清因此在監獄裏待了七年,前幾年每次秋決之時,都是在生死間掙扎,給親人帶來了巨大的煎熬和痛苦。後來在1901年被赦免,但是出獄後,周家早已敗落,長子周伯宜也早就去世,後來周福清於1904年去世,隨葬品僅僅爲幾枚印章,和生前的一些信件,爲他送葬的人也很少,葬禮非常冷清。在周福清死後一年,科舉制被取消。</p><p>魯迅在案發的時候才十三歲,當時居住在紹興東昌坊口附近,聽聞爺爺犯案,整個家庭頃刻間天崩地裂,魯迅爲了躲避人們的非議,不得不離開家鄉出門躲避,作爲長子長孫,他的感受最爲深刻,也過早的接受了、感受到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以至於他成爲作家後,把人間的虛僞、殘酷、不平等還有黑暗面,都直接表露了出來。</p><p><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4870009f5c83eb38568" img_width="300" img_height="300" alt="魯迅爲什麼能成爲大文豪?和他爺爺所做的這件事有很大的關係" inline="0">魯迅</p><p>也許這就是歷史中的偶然性吧,一些偶然的事情,往往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可以說做是不幸,也可以說做是有幸。</p><p>野史軼聞公衆號ID:YSYW1234</p></div>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