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碗面条并不能满足房似锦的胃口,吃过面出门,她又绕到严叔包子铺,给自己来了俩包子和一杯豆浆。其中有个细节很令人震惊,那就是女主角房似锦的吃相。

文/婉兮 图/网络

1

最近迷上了孙俪的新剧,《安家》。

其中有个细节很令人震惊,那就是女主角房似锦的吃相。

吃早餐,她点的是两人份。豆浆两杯,一口气吸完,包子是大口咬大口吞咽,丝毫不注重形象。拿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就是老人们口中那句,“吃没吃相,饿死鬼投胎啊你!”

这一幕也令精致女孩朱闪闪愕然,忍不住要向周围同事吐槽,哪儿有这样吃饭的女人?

毕竟是新时代了。

国人大多从一穷二白中挣脱出来,吃饭早就跳出填饱肚子的原始意义,它和健康相连、与修养挂钩,同时还是素质与修养的代名词。

不是有人说吗?你吃饭的样子里,藏着你的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所以我们都注重“吃相”,要竭尽所能地斯文有礼。

开始我以为,房似锦不过是在独自用餐时放飞自我。清晨饿嘛,也不是不能理解。

谁料跟徐姑姑一起吃面时,她依然狼吞虎咽,面条嗦得山响,与身为男人的徐文昌形成鲜明对比。

这还不算。

一碗面条并不能满足房似锦的胃口,吃过面出门,她又绕到严叔包子铺,给自己来了俩包子和一杯豆浆。

看到这里,我有点懵。

按说,房似锦是个职场精英,在卖房子上游刃有余,始终都敢拍着胸脯说,“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几年下来,想必钱也没少挣,怎么会在吃饭上那么不讲究?

但心里又恍惚觉得,这大概是编剧埋下的伏笔。这个细节一再出现,想必也暗藏深意。

再往下看,果然。

2

房似锦的妈妈,也就是那个名叫潘贵雨的女人,气势汹汹地来要钱。

那态度和架势,可比樊胜美的妈妈强悍多了。

她在电话中咄咄逼人,完全是一副讨债的嘴脸,后来还找到工作单位来,扯着嗓子吼骂,根本不顾及影响、不在乎女儿的形象。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另一个“樊胜美”。

但再往下一集,猜测又被推翻。

不不不,房似锦并不是樊胜美。坦白讲,她的境遇比苏明玉和樊胜美差多了,差到读不起书、吃不起饭,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血泪交织。

生在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一出生,就差点被母亲溺死在水井中。

读书机会是年迈的爷爷给的,也是自己拼命争来的。剧中不曾详细描述,但在艰苦的求学时光中,挨饿必定是常事。为了更长远的梦想和人生,小姑娘硬生生压制住了口腹之欲。

我觉得这很残忍。

七情六欲中,食欲往往最凶猛,它出自本能,又关乎生死。强行压制,其实是违逆自然,多少会留下些伤痕。

后来讲起与徐文昌初相识,他努力回忆,好半天才想起来:“你这样子完全变掉了,你是整容了吗?那时你很瘦小的。”

房似锦笑起来。

“你见到我那会儿,我有大半年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有时候两天吃一顿。现在吃饱了,人都吃胖了。”

到了这里,一切就水落石出了。

食物曾是房似锦最大的期盼,这极端匮乏的感觉渐渐被身体记住,饥饿仿佛也成为一种记忆,被刻进基因、融进血液。

所以面对食物时,她会产生本能的渴求,周围一切都暂时顾不上。

不由想起一句话:童年挨过饿,终身吃不饱。

这并不是电视剧胡编乱造,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3

和高先生在一起后,我发现他有个癖好,喜欢囤积食物

一进菜市场,他就像一匹脱缰野马似的穿梭在各个摊位前,恨不得把一整个菜市场都搬回家。

他要买排骨:“这些我全要了,能不能便宜点?”

我拿看怪物的眼神看着他:“家里就我们两个人,你确定吃得完?”

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等剁完排骨,又在卖辣椒的摊位前蹲下。我急忙拉他,告诉他上次买的还有剩。

“不够啊。”他摇着头,最后还是入手了满满一袋子。最后出了菜市场,看到一个小贩在卖橘子。他又走不动道了,满眼放光地奔过去。

但我生气了,一想到被大袋扔掉的水果蔬菜便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揪着耳朵强行把他弄回家。

他竟然还发了火,气鼓鼓地不愿和我说话。

直到临睡前,他才告诉我:“我总是怕家里的东西不够吃,要把冰箱填满,我才有安全感……”

除了囤吃的,他还鼓动我囤药,似乎荒年近在眼前,必须为人生的“严冬”做好打算。

说实话,我不太理解。

如今物质丰裕,菜市场跟超市就在附近,现吃现买都不难,何必要满满当当地塞满整个冰箱?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有过关于吃的忧伤故事,在他还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时。

那年,家里忽然遭了难,全家六口人的粮食被缩减到每周10斤。米饭是拌着玉米渣子的,一周只吃一顿肉,下碗面条就算改善了伙食。

食物短缺成为最敏感的记忆,忧患意识也被刻进骨子深处。哪怕如今时移世易,哪怕吃已经不是他生命里的主题。

他囤的也不是食物,而是对过去的怜悯与疼惜。

童年挨过饿,终生吃不饱啊。

那些旧时光里的伤与痛,看似已经远走,却不动声色地埋伏进我们的人生,时刻都在蠢蠢欲动兴风作浪。

4

事实上,许多人都在童年时“挨过饿”。

这里的“挨饿”是泛指,不一定是缺少食物,有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匮乏。以至于长大成人后,会不由自主地去弥补曾经的自己,甚至有些病态表现。

比如我自己。我非常喜欢买衣服。

因为12岁之前,穿过了太多来自表姐的旧衣裳,在被同学嘲笑过之后,我便生出执念,对衣服的渴望与日俱增。心里仿佛缺了一块,空荡荡的,只有簇新衣裳的气味和手感才能填满。

过了许多年,读过一些心理学书籍,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过来。

哦,原来我买的不是衣服,而是对童年的补偿和满足。

我的心里,原来一直都住着那个被讥笑的小女孩。

当然,这算不上严重的心理疾病,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它会自然而然地缓解,虽留有一定痕迹,但不至于造成严重影响。

但有些时候,童年缺憾真的会早就失控人生。

就像弗洛伊德在对“童年创伤理论”描述的那样,“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尽管它可大可小,有时甚至无法察觉。

所以,大部分人往往“病”而不自知,终身都被困在自己的执念里,至死也不知症结所在。

5

当我懂得这个道理后,便对为人父母充满了敬畏,唯恐自己言行不甚,也把子女的人生弄丢一个角,让他们抱残守缺,大半生都过得战战兢兢。

但话又说回来,世间并不存在真正完美的成长环境。

在我们的成长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些阴影,成为一道血淋淋的伤疤。

此时你最需要的,就是勇敢直视伤痕,主动去拥抱内心那个执拗的小孩,去与她和解、带她走出阴霾。

好在房似锦遇见了徐姑姑。

这个温暖优雅的男子,已透出了隐约的理解和心疼。

买丝巾那一段,他靠一己之力促成了房似锦与王子健的和解,同时也在努力把她往阳光明媚的地方带。

不过,这也只是外力。

房似锦需要做的,是直面原生家庭的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与过去那个饥寒交迫受尽苦难的小女孩握手言和。

能渡她的,是她自己。

能渡你的,也是你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