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沒有音頻,歡迎閱讀原創

前兩天在微信羣裏看到一個視頻,高架橋上停着一輛白色小轎車,一名女子從主駕駛出來進入後座,好像在跟什麼人講話。過了一會該女子從後座出來,回到主駕駛,車還停在橋上,數十秒後一個男孩從車裏跑出來,直接從橋上縱身躍下,整個過程只有短短5秒鐘。

在男孩跳橋前的那一刻,女子試圖抓住他,但是爲時已晚,她只能眼睜睜看着男孩墜落身亡。癱坐在地,崩潰痛哭。

視頻轉發者的附言是:上海盧浦大橋,母子吵架,孩子跳橋身亡。現在的孩子……(此處省略幾十字,因爲我也想不起來了)

隨後官方給出調查結果:墜亡男孩17歲,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母親嚴厲批評了他。

這起悲劇曝光全網後,很多網友都跟我羣裏的那位轉發者一樣,指責墜亡男孩如何如何嬌氣、如何如何脆弱、如何如何承受能力差。動輒就是“現在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嬌貴太脆弱了。”

“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麼這麼差啊!”

“現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點委屈。”

“養了十幾年說幾句就受不了,真是的。”

衆多評論裏,網友點贊很多的一句是:

“這麼脆弱,以後到社會上也是個廢人。”

呵呵。

我先不去爲墜亡男孩辯駁他是否如衆人所說,就用活了三十來年的成年大腦去看這件事,男孩跳橋絕非脆弱嬌氣而導致的一時衝動。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男孩脆弱嬌氣到被父母說幾句都不行,動不動尋死覓活,我們還能看到這場悲劇的發生嗎?估計他都活不到十七歲。

再者,一個即將成年的大男孩,先不說現在的孩子比過去的孩子更早熟更有想法,就是我十七歲那會兒,都整天覺得自己是大人了、翅膀足夠硬了,父母批評老師訓誡校門口約個架什麼的根本不至於讓我消極厭世,就算恐懼就算煎熬也會硬着頭皮撐到最後,況且我並不是一個心態特別好的人,時常敏感多慮、心事重重,還常年遠離父母獨自生活。

要說現在的孩子,過早成熟,過早獨立,一個比一個有主見,就算脆弱嬌貴,作爲一個健全正常的現代人智商總沒問題吧?他們總會有能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物,總會有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和自我釋懷的能力,這不用誰教,這是人類天生的本能。

可是,爲什麼這個男孩能如此不假思索、義無反顧的選擇死亡呢?只有一種可能,不分青紅皁白的批評指責是家常便飯,不被在乎不被尊重已成生活常態,父母長期的錯誤教育使他完全不知歸屬感爲何物,更別提每個人都有需求的安全感了。

從這位母親把車停在川流不息的高架橋上也能看出,這是一位性格較偏激、情緒易失控的母親,他不顧及來往車輛的安全秩序,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寶貴,指望她考慮孩子的感受好好說話是完全不可能的。我想,她停車下車的舉動中,一定夾雜着各種關於“生死”的狠話和刺激,不然他的孩子也不可能那麼急於證明給她看。

脾氣再差的父母,但凡有一丁點作爲成年人的沉穩和理智,都不會急於在高架橋上停車教訓孩子,由此可見,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指責和批判是無時無刻的,隨時隨地的。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幕,不過是長年累月不堪忍受後的崩潰和爆發。

一個和父母生活了十七年的男孩子,此時此刻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再聽母親的訓斥,他的成長歲月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煎熬和絕望,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想象。

我想說,“天底下無不是的父母”絕對是一個悖論,這天底下就是有很多不稱職不合格的父母,以愛的名義肆意摧殘孩子的人生。

還記得前段時間,一位聽友在微信上向我傾訴。她從小到大都活在父母的批評和打擊中,使她長成了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如今她已經27歲了,父母還是沒有停止對她的埋怨和指責,責備她學習不努力,嫌棄她擇偶太挑剔。

她說,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她一直選擇隱忍,因爲她覺得反駁是不孝順的行爲。現在父母偶爾說話溫柔些,她都會感到不習慣。在批判和怨懟中浸泡的太久了,她已經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如今,她只想儘快擺脫原生家庭給予她的精神束縛和親情枷鎖,不再奢望家人的理解和包容。

截圖爲徵求傾訴者同意後引用

她在傾訴中引用了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也倍感涼薄。

在充滿指責和批判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長成“懂事的孩子”。可是,我曾在文章裏不止一次的說過,懂事的孩子都活得很辛苦,他們怕犯錯,怕失去,怕麻煩別人,怕被世界孤立。他們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揮之不去“討好型人格”來維持靈魂的呼吸。

就在今天,還有一位14歲的小讀者帶着哭腔對我說,她也是時常被父母批評責罵,似乎她怎麼做都不對,他們從來不在乎她的想法,也懶得聽取她的心聲。在學校被欺負了不敢跟父母說,因爲說了也沒人在乎,還會說她“你不惹事別人會欺負你?”,後來她在公交車被人猥褻騷擾都不敢告訴父母,因爲她覺得說了也沒用。

這次跳橋事件,她也在關注,而當她試圖委婉的和爸媽討論這件事的時候,爸爸的回覆是:

“你什麼意思?難道我和你媽批評你,你也要學他去跳橋嗎?這種孩子,遲早要死的。”

聽到這話,她瞬間感到冰冷窒息,當即中止了話題,跑到公園去透氣。這一刻,她也想找個高處跳下,因爲生無可戀。

這種事太多了,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那些站着說話不腰疼的鐵羅漢活金剛,只會杵在一旁說風涼話,真要是讓他們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他們可能還不如那個跳橋的男孩活的時間長。

一位網友說:“有些父母的嘴真的壞到你難以想象,內心再強大的人,也抵擋不住來自至親之人的冷嘲熱諷、明槍暗箭。”

深以爲然。

家,永遠是世人最後的避風港。而家人,則是世人戰到最後一刻還能放心依靠的救世主

可有些家人,卻成了你躲過刀光劍影的致命勁敵,越過艱難險阻的萬丈深淵,捱過重重難關的最終BOSS

想起百年名著《萊根譚》裏的一段話:

“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而正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纔是家庭的典範。”

都說“和氣生財”,其實,“和氣”的效用不僅於此,它還能護你周全、爲你續命。

我們都是“過來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父母的“語言暴力”甚至“家庭暴力”,但童年一去不復返,有些陰影終究會成爲遺憾,有些嚮往,也只能成爲黃粱一夢。

正如向我傾訴衷腸的那位聽友所言:“我也知道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可是第一次做父母不代表就可以隨意傷害孩子”。

是啊,第一次做父母就可以周官放火百姓點燈,就可以肆意妄爲無限犯錯?別忘了,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啊,他們憑什麼要去等待着你的成長和成熟,憑什麼要承受本不屬於他們的卑劣和不堪呢?

這個世界有一個詞叫做家暴被害者;有一個犯罪現場叫做家庭。在這個犯罪現場裏,父母可能是最大的兇手,而不辨是非沒有原則的打罵就是最致命最毒辣的兇器!

你給了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穫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桌子的生活觀)

你這麼異想天開,真的以爲這個世界是供你把玩的玩具沙盤嗎?

我相信,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有些父母付出愛的方式錯了,他們往往把最好的脾氣給了外人,卻把最差的脾氣給了孩子。

爲何自以爲是的“愛”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這是每一個父母都要反思的問題。

最後,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把“攻擊式批評”改爲“溫和型溝通”,把“命令式管制”改爲“委婉式提議”,把“爲你好”掛嘴邊的親情綁架,改爲“換位思考、客觀公正”的親情庇護。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沒有溫暖的家庭長成《都挺好》裏的蘇明玉,更多的是變異成討好型人格伴隨一生的“高敏感人羣”,甚至還有可能扭曲成那個血腥軾母的留守男童和那個絕望輕生的跳橋少年。

人言可畏,鑽心刺骨。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更何況,是身心尚未健全,生而依賴與你的柔軟孩童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