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家談基礎教育 | 丁永慶:解決基礎教育問題是每個企業家的責任

2018年12月21日,2018中國公益年會即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今年,年會將以“時代洪流中的企業家精神”爲主題,分享企業家社會擔當的實踐,並將落腳點聚焦於基礎教育,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問題。

眼下,不少企業家都將教育視爲國之發展的關鍵,紛紛將社會責任及公益項目向基礎教育進行傾斜。甚至,以馬雲爲代表的一批企業家都已經或將在“退休”後,全身心地投入基礎教育扶持工作。

日前,《公益時報》記者採訪到的華僑企業家丁永慶,就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在中國大飯店大堂,丁永慶和我們細說他的公益經歷和價值觀。

下午五點半,身着深色系條紋西服和米色休閒褲,腳穿棕色休閒皮鞋,手提黑色公文包,丁永慶風塵僕僕從機場趕到酒店大堂。

“抱歉,讓你久等了。”比約定的時間晚到了一些,他禮貌且紳士地同記者握手並解釋道。

年逾七旬的丁永慶依舊精神矍鑠,連日來,一直在爲貴州鄉村學校走訪而奔波,每天近13小時的驅車顛簸並未讓他的臉上顯露疲態,很快便進入訪談狀態。

丁永慶,欣欣教育基金會(下稱欣欣)理事長,亦是新成立的北京市向榮公益基金會(下稱向榮)榮譽理事長,曾叱吒世界頂級信息社會——美國硅谷。作爲美國硅谷華僑,英文和高科技成爲了他之後探索中國農村教育的背景和優勢。

因生日與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僅差6天,爲永遠慶祝這個日子父親爲他取名永慶。

1945年9月9日出生於重慶;4歲時舉家遷往臺灣高雄,在臺灣成功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前往美國研究生院讀計算機和數學專業,取得美國密蘇里州、俄亥俄州碩士學位;畢業後成爲美國國籍,工作在美國硅谷,從業近50年,致力於高科技產業,曾任職跨國公司Nortel網絡有限公司副總裁……

回看人生,這些亮眼的學習經歷和事業上的成功似乎並未讓丁永慶有很大的成就感。

2000年,55歲的丁永慶正值事業的巔峯期,然而他卻選擇了退休。在他看來,自己的人生後半場,公益將是最重要的“職業”。他說,退休便可奪回時間的自主權,如果等到六七十歲再投入公益事業,那時間就不夠了。“當我們走向生命盡頭的那一天反問自己爲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絕對不是做到某個級別的職位,亦或是掙了多少錢,而是有意義的經歷。”

早在臺灣高雄讀高中時,學校安排去探訪貧困家庭,作爲學生沒有什麼錢的丁永慶,只能爲貧困家庭帶去關懷和愛心,然而那個貧困家庭的破敗簡陋讓他至今難忘,或許這也是他堅持做公益的原因之一。

“若將餘生投身公益事業,我絕對只選教育”。世界上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環保、衛生、貧困、疾病……作爲個人若只能選擇一件事去做,丁永慶認爲那一定是教育,因爲教育做好了,針對這些問題都可以找出解決方案。

“既然是關注教育,爲何會是小學教育呢?”

面對記者的發問,丁永慶快速的放下了正在喝水的水杯,一副問到心坎兒的感覺。“你的這個問題非常好,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倘若能夠提升中國的教育,事實上是解決了一個世界問題。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大量農村孩子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城鄉教育失衡,解決農村孩子小學教育或者學前教育問題,是你我每個人的責任。”

2002年,丁永慶以理事的身份加入了欣欣,擔任無償義工至今。欣欣是在加州政府登記註冊,經聯邦政府批准,成爲的正式非營利機構。宗旨是本着雪中送炭的原則,關注農村小學教育需求爲主,達到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其精神、文化和工作特質是長期、持續、關懷、傳承。

自2002年加入至今,曾擔任會長(2010年——2015年)、副理事長(2015年——2018年)、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2013年至今)。在欣欣的16年,他一直要求自己必須深入項目一線,而非坐在辦公室裏聽彙報。

16年裏,“跑過的路”讓丁永慶“賺到了整個人生。”他總結,“在欣欣的16年是我人生最好的16年,也讓我餘生的每一天過的充足而有意義。”

這一切,他歸之爲“向善的力量”。

欣欣教育經過21年的發展,擁有了長期參與工作的義工數百人,包括美國的義工和國內的義工。2013年,欣欣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支持下,在民政部登記設立了代表機構。

經過21年的探索和實踐,欣欣也面臨一些挑戰和轉折,比如如何加強與欣欣學校的聯繫、如何進一步激勵義工、如何加強中美義工的交流、如何加強欣欣的品牌塑造……丁永慶覺得,這些除了需要專業的人去實施外,還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2017年11月,在相關人士的推動下,向榮在北京成立,丁永慶認爲向榮和欣欣已經達成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雙方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解決欣欣存在的一些問題。

向榮成立的使命是做中國鄉村教育的踐行者,自成立近一年以來,已經形成以欣慧教學、欣智閱讀和欣悅成長爲核心的項目體系,同時相繼開展了鄉村美麗園丁支持計劃、鄉土書香文化校園支持計劃和鄉村兒童關懷支持計劃等多個公益項目。

除了深度參與欣欣以及剛成立的向榮外,丁永慶在美國也曾積極參與舊金山灣區多個非營利和服務性的社會公益活動,曾擔任Cupertino扶輪社主席、中文學校校長和聯合會主席等。因對社區的積極參與、付出和奉獻,榮獲了Cupertino市和Santa Clara縣“最佳公民”和“亞裔英雄”獎、“硅谷慈善日榮譽獎”等榮譽。

丁永慶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他很喜歡印度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話:“我們覺得我們所做所爲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沒有凝聚這樣的一滴水,大海就不成大海,就會枯竭。”所以,即便是小善,也一定要去做,話語中凝聚了一位七旬老者的睿智和淡定。

中國鄉村教育是民族基業之本

《公益時報》:向榮公益基金會創立的背景和初衷?據瞭解,向榮公益基金會和欣欣教育基金會已經達成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那麼,兩家機構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丁永慶:欣欣有着21年的背景和經驗,21年來,欣欣作爲無償義工的組織凝聚了大量的善心人士,當然,如何凝聚無償義工這裏面還有很多的學問。那麼,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和資源,能否帶到國內同國內的公益慈善組織、以及國內志同道合的人來分享。向榮基金會的成立一方面是經驗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是水到渠成。

我覺得國內的公益慈善行業發展時間不長,當然現在已經有很多公益慈善機構在做。我個人覺得,2008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激勵了很多人蔘與到公益中來。在不斷的交流和探索後,我們覺得現在的環境相對比較成熟了,所以想把我們的經驗跟大家一起分享。當然,我們的經驗並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分享也許能夠讓雙方碰撞出火花,正是這樣一個背景,向榮基金會成立了。

向榮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和欣欣是密切的戰略合作伙伴的關係,因此欣欣的經驗和資源會毫無保留的跟向榮分享。欣欣的項目目前分部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持續不斷關懷近350所農村學校,因此,我們將350所學校的現狀、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跟向榮分享。

向榮自成立之日起就具備先天的優勢,它不是一張完全的白紙,有欣欣經驗的分享和平臺的分享,因此,雙方是非常緊密的關係。

要說兩家機構的側重點有何不同,我覺得有兩個層面吧:

第一,是境外非政府組織和國內公益基金會的差距,我們是非常正規的境外非政府組織,是被國務院僑辦、民政部、公安部認可的,但是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是會有一些原因使得我們在做項目的時候遇到挑戰,比如距離方面,想更深入瞭解項目需求,就需要更深入的參與,而絕大部分的義工都是在美國,時間和距離的差別是境外非政府組織在國內做慈善先天的侷限性,這方面向榮就沒有顧慮。

第二,我們作爲一家正規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在項目地找項目合作伙伴的時候就沒有作爲國內公益機構的向榮所具備的優勢。欣欣和向榮的目標是一致的,服務羣體也是一致的,都是農村孩子的教育,但是兩個基金會背景不一樣,未來的發展也一定會不一樣。

將互聯網技術滲透農村教育

《公益時報》:向榮成立時設定的三個主題項目——欣慧教學、欣智閱讀、欣悅成長是出於怎樣的考量?

丁永慶:2017年11月,向榮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成立,之所以沒有在那個時候舉辦成立大會,是因爲我們覺得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如果在剛成立的時候就舉辦成立大會,那可能就只差畫大餅了,所有的東西都只停留在想法的層面,根本沒有實際的東西,因此我們有意把成立大會放在了一年後。

2018年的前9個月時間,向榮都在做登記和成立的準備工作,包括戰略規劃。最終我們設計了三個項目主題:欣慧教學、欣智閱讀、欣悅成長。

以欣悅成長爲例,簡單來說就是音體美。近兩年,教育部針對農村的教育特別提出音體美的重要性,因爲孩子們的教育並不是有了語文、科學、數學等就可以了,尤其是小學生,音樂、體育、美術同樣重要。城市裏在音體美方面有很多專家和專業教師,而農村卻面臨着很大的問題。

因此,欣悅成長要滿足學校基本的設備要求,包括音樂、體育、美術、操場、籃球架、乒乓球架、音樂器材等設備。有了硬件設備之後,培養合格的音體美老師也同樣重要。所以,欣悅成長是關注設備器材和老師的教育水平。

從欣悅成長再到欣慧教學,中間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教師的培訓,教師的培訓中除了面對面培訓,我們強調跟師範大學合作,例如跟東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合作,利用線上進行培訓。互聯網和電腦是上天給農村教育最好的禮物,我們通過信息化應用,用互聯網教學的形式來解決農村教師的水平。

此外,向榮專注“小而美”項目,即關注的對象是小規模學校,小規模的概念就是不到200個孩子或者200個孩子左右。學校的資源一般是按照人數來劃定,不到200個孩子的學校跟有1000個孩子的學校,資源肯定不一樣。所以,如何滿足小規模學校的需求是向榮專注的重點方向之一。

公益機構治理與企業運營管理殊途同歸

《公益時報》:作爲向榮基金會的榮譽理事長,您對向榮的內部治理和外部運營有哪些基本要求?

丁永慶:兩方面吧,一方面,欣欣擁有的21年經驗也吸取了美國當地公益慈善基金會的運作模式和方法。教育需要長遠持續不斷的推進,這就要求欣欣必須要有非常完善的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方式。

另一方面,基金會的理事會成員以及義工等很多在公司裏都是管理層,所以欣欣一直以來在用企業管理的模式運營基金會。從設定宗旨到梳理戰略思路再到運營管理最後到資金籌集使用機制等等,跟企業運作模式類似,需要科學的管理制度。欣欣同樣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向榮,因此向榮的發展也會遵照運作企業的管理模式,我們會把企業的觀念和實際的工作方式帶到向榮。

此外,企業在運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是深入一線,瞭解客戶羣體的真正需求。所以,我經常強調,即使你做理事長,也一定要到一線去,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裏聽彙報。截至目前,在欣欣覆蓋的25個省市自治區落地的350所學校中,我走過了220多所學校,包括新疆、西藏、黑龍江、遼寧、海南、四川、廣西、貴州等等。

向榮的成立具備先天性優勢

《公益時報》:欣欣和向榮在業務上,比如籌款、項目設計、社會合作等方面是否會有一些重合?

丁永慶:籌款方面,這是兩個完全獨立運作的基金會,善款是完全分開的。

項目方面,欣欣有350家平臺,每個平臺的需求不同,我們可以把需求和農村學校的現狀根據平臺跟向榮來分享。從項目的設計來看,欣欣和向榮是緊密的合作伙伴關係,假如有項目需要雙方來合作和交流,那麼有些項目內容欣欣可以跟向榮分享,向榮也可以經過欣欣的牽線搭橋和同一家企業合作。

欣欣本身有一些先天的侷限性,比如時間、距離等。以圖書閱覽室爲例,從2005年開始,欣欣做了10年,也掌握了一些經驗,欣欣可以把這個經驗跟向榮分享。欣欣在國內的350所學校,閱讀的需求非常大,那麼,這麼多學校,這麼大的需求,欣欣不可能覆蓋的那麼全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把項目的經驗和內容跟向榮分享。

向榮之所以第一個項目落地在湖南湘西,是因爲欣欣在湖南有60所學校,其中35所都在湘西,相對比較集中,所以向榮在這35所學校中選擇了14所落地。

項目的分享、內容的分享、學校平臺的分享、經驗的分享等等,向榮作爲一家剛成立不久的基金會,跟其他剛成立的基金會相比,有了許多先天性的優勢。

《公益時報》:向榮公益基金會未來在籌款方面有着怎樣的考量?

丁永慶:當然了,做任何事情,人和錢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向榮從一開始就在專注如何能夠鼓勵企業參與公益文化,其創始人之一劉聖博士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年輕企業家,理監事裏也有幾位是企業家,他們已經有愛心參與到向榮的項目落地,如何把他們的影響力擴大到更多的企業?理監事邀請了很多企業家參與了向榮的成立大會,我們希望企業家的參與不是他個人的行爲,而是希望他們的參與能夠影響更多的企業,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社會責任。

說到籌款,首先,我們的重要籌款來源就是企業,所以向榮一開始就針對合作伙伴的需求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規劃。對向榮來說,如何借用企業使得向榮發展,並在募款方面得到企業的支持是重要的方向。

其次,籌資募款的責任要落實到執行團隊,一定要注重實際的工作內容,有實際的工作成果,用成果來說話。

最後,向榮是非公募基金會,在今年的99公益日,將項目掛靠在兒慈會下面,共計籌款約100萬元左右,約有5000人的參與人次。這其中不乏有欣欣的義工、欣欣的服務對象、農村學校的校長及老師等羣體參與。對於一個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基金會,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有這樣的籌資成果實屬不易。未來,在做好項目執行的同時,希望籌資能夠有所突破。

將公益的精神和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企業家

《公益時報》:“公益”於您而言意味着什麼?在做公益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丁永慶:這個收穫是兩個層面的,一個是個人,一個是機構。

在個人層面,比如因爲我們做的一些小小奉獻孩子們見到我們就非常開心。“爺爺你下次什麼時候再來看我?”牽着你的手,緊緊地抱着你,捨不得你離開。看着他們真摯的面孔,你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這就是回報。

另外從機構層面,向榮就像是欣欣的傳承,有着共享精神和共享文化,這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回報。

《公益時報》:未來在公益路上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丁永慶:我現在73歲,雖然自己覺得還很年輕,但是年紀已經放在那裏了。我常常感覺自己在跟時間賽跑,所以對自己的要求是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裏把公益的精神和文化同更多人分享,尤其是企業家們,這對我來說是責任亦是挑戰。

欣欣教育基金會自成立至今已有21年,第一批資助的孩子們如今都已經成年。他們從事在各行各業,如果他們都成爲了高知識、高水平的員工,那麼一定能夠反哺社會或者企業。所以我跟企業家們說,別總覺得你是在幫助別人,或者幫助農村教育,其實你是在幫助自己。要想企業長遠發展,未來還是需要靠這些成長起來的孩子們,這個觀念一定要深深的植入到企業家的頭腦裏。

- END -

作者/ 李慶

責任編輯/ 高文興排版/吳麗萍

公益時報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後臺回覆“轉載”獲取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贊哦~ 往期

精彩回顧

趙麗穎、馮紹峯官宣婚訊:收穫愛情的同時,爲你揭祕他們生活中不爲人知的一面

給山村孩子一個公平的起點…… ——“山村幼兒園計劃”青海樂都區壽樂鎮土官溝村探訪紀實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