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10月28日开始陆续刊登满族民俗专家写的《舌尖上的满洲饮食》,介绍各种满洲美食。

10月28日发文章《《舌尖上的满洲饮食》 (一)》,介绍的 “米饭篇”。

10月29日发文章《《舌尖上的满洲饮食》 “粘食篇”》。

今天发第三部分。

《舌尖上的满洲饮食》(三)

“饽饽篇”

“饽饽”,是满洲人对“干粮”的称呼,种类繁多,不论粘食食品或非粘食食品都能加工成“饽饽”。

1、馇(cha三声)子:将苞(玉)米馇(cha二声)子浸泡并使之发酵,捞出用水漂去异味磨成水面。然后在左手食指上套有薄铁皮制成一种叫“汤筒”的简而器具,用右手挤压左手心中的水面子,由于压力作用,由“汤筒”挤出均匀的面条,挤出后的面条直接落入沸水中。面条漂起来,就证明他已经熟了,捞入碗或小盆等容器中拌入自已喜欢的汤囟即食。这种做法因面条中有一些残留的酸味,所以称作“酸汤子”。

将这种面用“馇板”(一种在中间木框中钉有带眼的薄铁皮)将面用手挤压成条,熟后须拌囟。

用一种叫“饸饹床子”(木架上有约十余公分的圆筒,下面钉有带圆眼的铁皮,通过杠杆带动下面活塞使面成较长的条)压出的面条煮熟后加囟而食,叫“饸饹”。

2、小根蒜饸子:一种野生有辛辣味头部长有块茎菜,采回洗净剁碎,参入鸡蛋花子或碎粉条以及油、盐花椒面等作馅,包入煎饼中烙食,也可包入熟的薄白面饼中烙食。满洲人有在清明或三月三吃“饸子”的习俗。也可将这种馅裹入小米面或高粱米面烙食,不过不叫“饸子”而叫“小根蒜馅饼”。

3、土豆丝饼:将土豆洗净去皮碴成细丝拌入白面调成粘糊状,然后放入少许油、盐、葱花和花椒面等佐料拌匀放入油锅中烙熟,外焦里软,味道独特。

4、葱花饼:把嫩苞米用菜刀削下磨成水面,然后加入油、盐和花椒面等佐料,放入油锅煎烙即食,浓香可口。

5、苞米窝窝糕:将“葱花饼”面放入嫩苞米窝(已去穗的苞米窝叶)中,放入蒸帘上蒸熟即可食用,其特点是苞米香味浓香。

6、淀粉蒸饺:土豆淀粉包馅做成蒸饺。熟后饺皮呈透明状,其馅五颜六色尽收眼里。

7、扒(pa三声)糕:将荞麦粉和好,做成小饼蒸熟后,放入凉水中浸泡。食用时切成条,拌以芝麻酱、酱油、醋、香菜未和蒜未以及香油等。味道香凉适口,可起降热防暑作用。

8、甜饼子:小米加适量黄豆浸泡几天后磨成水面,做成饼状(无馅)烙熟即可食之。

9、菊花饼:用白面和糖酥做成多层饼,中间夹以核仁、松仁、葡萄干或山楂干等果脯,上面粘有菊花花瓣或叶蒸之。色彩独特。是满洲人九九重阳之际孝敬老人的食品。象征老人长寿人丁兴旺之意。

10、样子饽饽:白面内炮红小豆泥,放入比月饼下的模具内(发面)蒸熟,冻储。是满洲人过年必备食品。

(待续)

作者富察晨枫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