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最近,浙大有两个“妈”火了:一个是令病毒闻风丧胆的“赵妈”,一个是让女儿差点变成“失学儿童”的“狠妈”。

其实,她们都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抗疫战场上的一线护士。“赵妈”:曾赴利比亚抗击“埃博拉” 看了简历,网友:献上我的膝盖!

“赵妈”赵雪红是浙大一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翻看赵雪红的简历,每一笔都是惊心动魄。

2003年,SARS横行,当时在浙大一院急诊科的赵雪红负责筹建发热门诊;

2008年,汶川地震,赵雪红作为浙江省派驻汶川救护医疗队成员之一,深入灾区转运伤者至浙江;

H1N1甲流、H7N9禽流感暴发时,她均在一线,一直“战斗”到疫情结束;

2015年,她远赴非洲利比里亚,在埃博拉肆虐的西非大地帮助当地人对抗死神

……

“赵妈”在抗击埃博拉

新冠疫情刚暴发时,赵雪红正与好友在新西兰旅行,原本订的2月5日的机票回国。“我在那里知道疫情越来越严重,也知道我们医院被作为定点医院了,我就待不住了。”赵雪红想方设法买到了一张回国的机票,终于在历时36个小时,转了三趟机后于1月28日上午回到了杭州,下午就进入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

此时,浙大一院已紧急启用之江院区作为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的医院,病房改造、患者转运已经完成,发热门诊、病房、ICU都已经运行起来。

但有一个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这场“战斗”需要大量的一线护理人员,由于这是临时组建的“战队”,再加上在陌生的环境里,急需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进去对护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这我肯定要进去嘛!”赵雪红说,“入行以后,我不是在急诊科,就是在ICU,所以对‘急难险重’地方的情况比较熟悉。”

“赵妈”赵雪红

进入隔离病房后,赵雪红历经多次重大疫情的经验不断发挥出“功效”,她先从人员入手。“比如,将原来是同部门、或者相对合作时间比较久的护士尽量排班在一起,就像抗击埃博拉时,都是各地临时抽调的人员,这个时候,互相熟悉、合作默契非常重要。”

相比于在利比亚30多度的高温下抗击埃博拉时,经过36道程序,穿上4层防护服,赵雪红笑着说,“这里的条件已经好多了。”但是,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同样困难重重。

新冠肺炎患者经常会咳痰,痰液里会带有病毒,必须放入密闭的容器里丢弃,但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的密闭容器,怎么办?

赵雪红“看上”了病房里司空见惯的的利器盒,这也是护士很容易拿到的。“我们就拿空的利器盒,在里面倒入消毒液,然后把包着痰液的废纸丢进去,使用方便,又避免痰液暴露在空气中。”

病房与检验科、药房等其他科室之间需要来回运送标本、药品等,为避免交叉感染,之江院区的物流系统全部停止,改由人工运送,但在这个非常时期,很多物业工人都是新招的,和病房从来没有配合过,再加上工人不可进入隔离病房,怎么办?

赵雪红和物业部一起“筹划”了起来:在电梯口两边各放一个放置标本箱的架子,再装一个门铃。“我们有暗号,比如按几下门铃意思就是把血标本带走了。”

专业,是打赢这场“战疫”的重要法宝。

“每天都像打仗一样,ICU的护士工作强度非常大,动脉穿刺、各种监测……她们需要进行很多精细化的操作,而且ICU里的患者情况都是非常危重的,感染风险也就更加高。”赵雪红说。

在护士长群还有多个钉钉群里,赵雪红三番五次强调监督每一位护士的防护工作。在穿脱防护服的各个区域,赵雪红也用非常大号的字体贴上了该做的步骤。

“这也是抗击埃博拉的经验,会有一些人从来没穿过防护服,再加上紧张,可能会忘掉步骤,必须要用非常明显的标记提示她该做什么。"“狠妈”:女儿一直交不上作业校长却在直播网课鼓励学生为她点赞

“狠妈”阮萍,是浙大一院急诊科护士。近日,她上小学的女儿没有按时交作业,差点变成“失学儿童”,而校长却在直播网课中鼓励同学们为她的爸爸妈妈点赞,这是怎么回事?

故事缘起于一个微信群里的求助信息:“这几天,有没有人回绍兴?求把我女儿带回绍兴外婆家。”1月20日,阮萍在同学群里拜托老乡同学把女儿捎回老家。

原来,自1月19日浙大一院收治杭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开始,在急诊科工作了近14年的护士阮萍就主动放弃休假,做好了随时“抗疫”的准备。而一旦疫情严重起来,她将无暇照顾孩子,而她在邮政国际邮件进口班组工作的爱人梁政同样工作繁忙,每天早出晚归。

左边为“狠妈”阮萍

从中国邮政报得知,因为疫情的原因,进口国际邮件呈几何倍数地增长,主要是国际捐赠的大量防疫物资和人们海淘的口罩等,都是急需物资,所以需要尽快处理,每天仅日本过来的邮件就至少有三四千件。所以,阮萍的爱人也一直坚守在防疫第一线。

“我女儿送去外婆家的时候,电子产品一样都没给她带,怕她在外婆家玩这些东西。”2月14日,阮萍作为浙江援鄂医疗队成员出征武汉,每天在隔离病房里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坚持工作四个小时。作为家长,她得到通知说,学校推迟开学,变成网上直播授课,在老家没电脑的女儿就要变成“失学”儿童。

“我老公急急忙忙寄了电脑过去,但我父母年纪大了,不会捣鼓数码产品,家里也没无线网络,孩子交作业还要通过手机APP提交,老人弄不来啊。”在前线的阮萍联系了孩子的班主任,说明了情况。

然后,就发生了老师鼓励大家给这位同学爸爸妈妈点赞的暖人故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还有很多“赵妈”们、“狠妈”们奋战在一线。他们不惧安危,不畏艰难,不问得失,用坚韧的毅力和专业的救治,撑起我们平安健康的蓝天。平凡的身躯,释放着伟大的力量。致敬每一位一线医护人员!

内容来源:浙大一院

内容整合:樊畅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孔祥思

责任编辑:周亦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