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亞正在向學生講授工業設計方面的慕課課程。

2013年,中國出現慕課(MOOC)。5年來,慕課等在線開放教育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在較量與互補中發展起來。一名教師在傳統大學的授課,20年可能只教1000個學生,而在線開放教育一年就可以實現有20萬個學員。近日,記者採訪山東大學網絡慕課名師,瞭解巨大的數字差異背後,如何倒逼傳統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以及慕課的發展走向。

文\片 齊魯晚報記者 郭立偉

二十年1000個學生

和一年20萬學員

桃李滿天下,幾乎是每個教師的夢想和追求。通過慕課,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副教授王震亞幾乎將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王震亞1996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原山東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任教,真正啓動慕課教學則是2015年底。

王震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因爲工業設計是一個小衆專業,2016年之前,按每年招生50人計算,20年來他教過的學生也就1000人左右。而2016年,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已經有超過20萬人通過他了解了“什麼是好設計”,他也成了受學生喜愛的“老王”。

慕課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英文縮寫的音譯,它的興起源於網絡遠程教育和視頻課程。目前爲止,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大部分課程,除了十幾位名師專欄開設的課程外,都是免費的。而在名師之中王震亞卻是一個例外,“聽我課的都是我的學生,老師怎麼能向學生收費呢。”王震亞笑着說。

談到慕課,王震亞就打開了話匣子,作爲在線開放教學的最早實踐者,2001年開始,他就已經自發將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上傳到山東大學工業設計網,實行網絡共享和討論。2002年前後,工業設計出身的王震亞自己學習編程教材,自己搭建論壇,劃分版塊,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在線學習交流的平臺。再後來,在博客、豆瓣興盛的時期,他也不放過發展網絡課堂的機會。而現在,他已經成了中國大學MOOC的優秀教師。

同樣感到驚訝的,還有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戚良德,執教30多年,這位已經是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的老教授,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學生能數以萬計。2016年,山東大學將戚良德在尼山學堂上《文心雕龍》的課程實錄放到慕課上,第一年的聽課人數就已經超過了一萬人。這讓戚良德感到震驚,“之前我以爲,除了研究學術的人之外,《文心雕龍》這樣的書不會有人看,現在我發現我錯了,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的渴望讓我感動。”

2013年,山東大學啓動慕課建設。今年9月,山東大學尼山學堂在愛課程網推出全國首個“古典文學微專業”,這也是全國首個正式推出的在線微專業。除戚良德開展的《文心雕龍》課程外,還有另外9門“國學經典系列慕課”,校內外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在線註冊選課學習,通過其中任意六門課程的學習和考覈,即可獲得由山東大學頒發的“古典文學微專業”榮譽證書。“網上考個山大”,成爲很多網絡學習愛好者的新追求。

傳統課堂教學的

系統性仍無法取代

慕課興起時,很多傳統課堂的老師便感受到了威脅,王震亞在現實中也接受過這種質疑。去年的一次會議上,王震亞在臺上講解關於慕課的內容。會議結束,一個老師走過來跟王震亞說,“我們的學生都去聽慕課了,就更不想好好聽我們的課了。您這樣做,豈不是搶了別的老師的飯碗?”

王震亞耐心解釋,“在這個信息開放的時代,誰也保不齊自己的飯碗不會丟掉。另外,我更期望的是,您的飯碗裏是西紅柿炒雞蛋,我的是醋溜土豆絲,那個老師是紅燒肉,我們能不能拼一桌?”而“拼一桌”,也形象地代表了慕課授課與傳統課堂授課的共生互補關係。

王震亞看來,所謂慕課,是給學生更多開放性的選擇,他更加看重的是open,而非online。傳統的大學教育,往往是根據社會需要,然後開設相關專業,在一個培養目標下培養學生。“慕課讓人才培養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即使一個專業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發展取向。而在此之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教育,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培訓班、閱讀書籍等體現。”

王震亞以工業設計爲例分析現代人對於知識的“進階”程度。20世紀初的工業設計,是滿足人的need(需要),而21世紀則更多的是滿足人的want(想要)。從“需要學”到“我想學”,這也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的。

在線教育剛剛興起時,就有人產生了“大學是否因此消亡”的擔心。但時至今日,傳統課堂教學的系統性,仍是網絡教學無法取代的。慕課現在的存在基礎是隨時隨地的手機端學習,它的碎片化,要求慕課老師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學生。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坐在一個位置上,經過長時間的系統學習,實現知識的連貫性。

“老師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個性化地捕捉學生的成長特點,目前在線開放課堂是無法做到的。如果完全依賴網絡教學,老師的教學也成了無源之水。傳統的課堂教學,仍然是我作爲一個老師的立身之本。”

但是這種衝擊波仍然是存在的,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倒逼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老師要教給學生不能用手機直接搜出的東西。“趨勢無法阻擋,你要把你不可替代的東西呈現給學生,主動展現給學生最優質的教學資源。”

我找到了老師

卻失去了同學

在一次與慕課學生的交流中,王震亞問學生在自己這裏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最打動他的答覆只有三個字:不孤單。王震亞恍然大悟,傳統的課堂教學裏有一起交流學習的同學,而網絡課堂中,學生卻有種感覺:我找到了老師,卻失去了同學。

獨自面對屏幕刷課的孤寂感,學有所成卻無法分享的失落感,有時候會成爲學員網絡課程難以堅持下去的癥結。爲了打開學生的癥結,改善網絡課堂無法面對面交流的短板,王震亞連續三年自費組織慕課學院線下交流活動,建立一個“學習共同體”。

慕課將來的發展不會止步於此,王震亞再次加入創造未來的實踐者中。傳統的大學教學,一門課程一個高校裏可能最多兩個老師授課,備課、學生考覈等都面臨着壓力。王震亞希望未來的在線開放教育,可以打破這個局面。他利用“設計史話”這門課程,與不同高校的老師實現備課資源共享,而老師是基於已有的課件材料下,將自己最獨特的一面呈現給學生。在“設計史話”中,不同的章節會有不同學校的專業老師來進行,比如,齊魯工業大學王瑩、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王子健等,都因爲這個平臺聚到了一起。

“我不知道未來慕課會不會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是我也在嘗試。”王震亞說。在王震亞的願景中,課堂裏的講臺可能會消失,因爲老師需要改變灌輸式教育,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學生會有一方天地隨時實現分組討論,並且每個團隊都會有空間進行個人觀點的展示。

山東大學課程建設負責人張強介紹,“2019年上半年,山東大學將推出第二批臨牀醫學在線開放課程,形成完整的臨牀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正式開展臨牀醫學在線微專業、輔修雙學位等多元化教學。”或許,有一天,傳統課堂上百人上課的場景將慢慢讓位於慕課等網絡在線教育,而小班制、一對一面對面的授課模式將成爲傳統課堂教學的新形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