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考”、当公务员,在2019年的成功几率更低。比“国考”更现实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报考公务员?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截止,报考过审人数基本保持了去年的百万量级,而开放的公务员岗位却缩水近一半,只有1.45万个,过考难度无疑增加了很多。

“国考”热度不减,不过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却是个最现实的问题。下面的三大误解你会有吗?

误解1:公务员是铁饭碗

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时,还处在“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的懵懂状态。也会觉得当公务员、进央企应该不至于下岗,去外资公司、私人老板那儿可就不好说了。果真如此吗?

我同届毕业的校友通过“国考”进入政府不到一年,就被精简到下属事业单位去了,还有的干脆拿了补偿金、终止合同、出国留学了!公务员就算是铁饭碗,也不是铁板一块了。

误解2:政府福利好

政府公职人员享受较高的退休金和免费医疗。退休金、社保、大病统筹等很多待遇还是双轨制,政府和社会分开。

不过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而言,这些待遇还真有些遥遥无期。

真金白银的收入最实在,不过,在“低薪养廉”的体制下,每月工资条上那“4位数”常常还不到新税制的起征点,幸运地免了个税!

还有一部分所谓绩效工资是从名义工资中扣除的,攒到年底再发。

分带鱼、鸡蛋、大米、食用油?可以有,要能分房更实惠。不过,随着改革深入,政府内部的集资房没有了,至少大部分级别较低的公务员无法享受这种待遇了。

误解3:当官地位高

在这个官本位的国度里,社会对政府公务人员充满了敬畏,这种无形中的地位尊崇是其他社会阶层所不具备的。

不过,法治社会里,公务员受到的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越来越常态化,尤其是“八项规定”出台后,吏治系统也随之更加严格。

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言人,公务员的荣誉感和危机感并存,官员的社会服务职能成为首要任务,特权则成为社会公敌。

由此看来,与“国考”相比,更难的是公务员岗位所要求的洞察力和适应力。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尚德在线教育海外合作高级总监,资深自媒体人,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