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女士家住過的老房子

吳女士家數次購房的相關票據

吳女士平時出行,常常要路過成都科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每次路過,都會看到自己居住過的三棟老房子還在。在吳女士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三張上世紀90年代的購房憑證。

三棟房子,分別是成都科分院建於1958年的圖書樓,建於1976年的76樓,建於1995年的95樓。其中,圖書樓是公房;76樓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公房私有化,成了職工福利房;95樓是商品房的過渡——單位集資建房。

從出生到考上大學,吳女士在這三棟老樓裏度過了人生的初始階段。而家中收藏的三張購房憑證,則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住房制度的不斷變革。

第一套房

圖書樓改建的職工宿舍

· 格局 ·

兩家人共享一室兩廳

圖書樓,顧名思義,在改建成職工宿舍前的職能,是收藏圖書,因此它的結構並不十分適合居住。這座四層的小樓原本設計爲每梯兩戶,每戶46平方米,一室兩廳。每戶的衛生間,都獨立設在走廊的陽臺上,只有一個蹲坑,牆上懸掛着熱水器。每到冬季,在這樣敞開的衛生間洗澡可以說是一件受罪的事,冷風從敞開的陽臺肆無忌憚地吹進來,熱水打在身上也驅不散寒冷。

由於住房緊缺,兩戶中間的牆上開出了第三扇門,每層樓變成了三戶人家。據吳女士的父母回憶,包括吳女士他們在內的兩家人,共享原本的一室兩廳,把中央14平方米的房間一分爲二,形成各自“一室半”這樣奇特的場景。這樣劃分後,吳女士家擁有7平方米的臥室、16平方米的客廳、4平方米的廚房和過道,與鄰居共用衛生間,一家四口人(包括一位保姆)擠在這裏生活了4年。

吳女士的父母當年拿的都是幹部工資,加上沒有其他負擔,很早就購買了彩電和冰箱,整套傢俱將不到30平方米的小家塞得滿滿當當。吳女士的母親現在還對那時的傢俱記憶猶新,品牌、尺寸、價格、購買時間,都如數家珍。

“18英寸的長虹彩電,1988年趕在長虹漲價之前搶到的,花了1430元。當時的長虹彩電供不應求,很快就漲到1800元了。”對於當時果斷下手,搶在了漲價之前,吳女士的母親十分得意。

“冰箱是進口的,110升,也是(19)88年買的,花了990元。”說到進口冰箱,就不得不提那個年代的特色。“當年只有留學、因公出國回來的人才有資格買進口家電,他們有購買‘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的指標。我們是通過僑匯公司購買的指標。”

· 裝潢 ·

地上水泥磚,牆面石灰水

“沒有裝修一說,地面是水泥磚,牆面是加了藍色塗料的石灰水。一組6個韓式沙發,尼龍的沙發面料,花了600元。其他傢俱總共花了800元,還有一輛五羊自行車,一輛永久女式自行車。這在當時已經奢侈得不得了啦。”

雖然居住條件逼仄,但日常生活的花費非常便宜。當時吳女士父親的工資每個月有108元,母親107元,單位每月只收取幾塊錢的房租,水電費只有1元錢左右。沒有物業管理費,垃圾清理、公共區域衛生、綠化都由單位後勤管理處負責。

家屬大院裏最讓老一輩人懷念的,是親密無間的鄰里關係。吳女士小時候常常是在鄰居家喫過晚飯,纔在母親的千呼萬喚中鑽回家,拍着圓滾滾的肚子看着母親:“已經飽飽了。”而工作繁忙時拜託鄰居暫時照顧孩子,更是家常便飯。

第二套房

福利房

· 憑證 ·

只有一張收據

1993年,單位將公房作爲福利房出售給職工,吳女士家搬到了面積稍大的76樓。

這種5層樓,每層4戶的老式居民樓,在成都已經不常見了。單元樓梯間的左右兩側各開了一扇木門,門後狹長的走廊上各有兩戶人家,共用陽臺和晾衣繩。相比圖書樓,最大的不同是衛生間在室內,雖然仍然只有一個蹲坑的大小。由於建築設計時出現了細微的失誤,樓梯間的形狀讓內側兩戶的客廳位置有一個難以利用的夾角,減小了實際可用面積。幾經考量後,吳女士家選擇把這裏打造成一間三角形的嵌入式儲藏櫃,裏面堆放着不常用的雜物。

當時還沒有公攤面積的說法,套內建築面積爲39平方米,一室一廳一廚一衛。1993年,吳女士的父親繳納了3774.72元的購房款,唯一的憑證就是一張“四川省非經營性結算統一收據”,沒有任何其他合同、協議書。這張收據看起來簡陋又單薄。圓珠筆填寫的付款方、收款人姓名,摘要處寫明收款名目爲“交購房款”,大寫的金額上加蓋了工作單位的公章,乍一看,彷彿是在街頭小店買文具時開的發票。吳女士的父親對此十分感慨:“現在購房合同上至少有20多個條目。”

25年前,吳女士父母的工資總和爲500元出頭。即便如此,3700多元的購房款也要全家人不喫不喝7個月才能攢下來,加上簡單的裝修,幾乎掏空了家裏的積蓄。搬家時舊宅裏的傢俱一件都捨不得扔,唯一新增的東芝半自動洗衣機還是外公淘汰的二手貨,磕磕絆絆地用到了1997年。

· 生活 ·

電話成幼時最愛的玩具

搬家後爲了補貼家用,父親選擇外派到深圳,一年只有春節期間才能回家一次。從此電話成了必需品。現在並不覺得座機有多麼稀罕,但當年不僅申請流程冗長,還要交一筆4000元的初裝費,比買房還貴。裝上後,電話成了吳女士幼兒園時期最愛的玩具。

母親笑話她:“她纔不關心通話內容,搶着接電話和掛電話倒是比誰都積極。當時她還不到一米高,電話一響就奔過去接起來,‘你好’‘嗯嗯’‘再見’,我‘搶救’都來不及就‘啪’掛斷了。”還有就是母親在打電話,女兒在旁邊搗亂,一不注意就亂按鍵。“因爲女兒,家裏多出了一大筆長途話費。”

第三套房

集資房

1995年,單位召集員工集資建房,由單位提供土地,員工提供部分資金。這一批集資房只有兩種戶型,工人55平方米,研究人員(幹部)76平方米,都是一室兩廳。

確定參與集資後,吳女士一家把76樓的福利房退還給單位,所得3774.72元劃入集資賬戶,1995年一次性繳納了21900元的集資款,建成驗收後,補交了6379.5元的差額。76平方米的住宅總共花費31654.22元,算下來每平方米416.5元。吳女士的父親回憶,“那時住房公積金剛剛興起,我們1998年補差價時確實繳納了公積金,包含在那張購房發票裏。”由於是部分集資,員工只擁有部分產權,另一部分產權屬於單位。

“集資房選擇位置和樓層有一套標準,按照員工資歷打分,分數越高的選房排名越靠前。評分標準包括工齡、所齡(在單位工作的年限)、職稱、學歷等。”吳女士父親的評分不算高,輪到選房時只剩下三單元的一樓和七樓,考慮到採光和鼠患,最終選擇了七樓。頂層冬冷夏熱,沒有電梯,七樓對老年人很不“友好”。2008年地震後,95樓受損,吳女士家最終搬到了現在的商品房裏。

如今居住的商品房,自然條件較好,但從公房到福利房,再到員工集資房,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成都普通居民住宅變遷的標本,成爲住房制度不斷改革的寫照。“出售公有住房、准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允許住房商品化、加快開發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到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新的城鎮住房制度。”吳女士感嘆,“我都見證到了!”

成都商報記者 吳丹若

原標題:職工宿舍 福利房 集資房 三套房見證成都家庭住房變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