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有道

推文時間:每週三晚,不見不散!

“壹學者”熱誠歡迎您賜稿或薦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毛殊凡(教育部社科中心研究員、《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總編室主任),本文內容基於作者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學術論文大講堂”的專題講座。感謝作者賜稿!同時向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郗戈教授致謝!

論文之“實”

編輯在審讀稿件時經常用“主題鮮明、觀點正確、富有創見、論述集中、論證充分、分析入理、材料新穎、方法科學、結構合理、邏輯嚴謹、行文規範、文風樸實……”來進行正面評價。那麼,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裏的論文究竟指什麼

1、文章 ≠ 論文

平常我們說的“文章”,依據不同學科和專業,一般可以泛指實驗報告、項目規劃、工作計劃、個人總結、學習體會、案例分析、理論文章、教材講稿……但這些文章並不能稱爲論文。我們這裏的論文,是指人文(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規範成文專業成果,即學術論文。它有一套嚴格的規範。

一是以學術領域的問題作爲研究對象,主要是解決“爲什麼”“怎麼辦”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是什麼”“有什麼”問題。

二是以分析論證爲主(不是以介紹、解釋爲主),觀點見解系統,邏輯分析嚴密,語文規範嚴謹。

三是對創新要求高,原創性強,必須有獨立見解、觀點或結論。

四是這種創新與“學術共同體”緊密聯繫(可借用哲學家庫恩所說的“範式”說明),身爲其中而有所依傍、有所借鑑、有所繼承、有所貢獻,既可以是“接着說”(補充、擴展、深化),也可以是“對着說“”(對比、質疑、批判),還可以是“合着說”(概括、綜合、商榷)。

2、科研 ≠ 論文

科研過程大致包括:1)提出問題和假設判斷形式(預期目的)-選題;2)研究設計-確定研究對象與選擇研究方法(理論);3)收集資料(已有研究及預實驗或素材草綱);4)資料整理(篩選、分類及數據分析等)。在某種意義上說,撰寫論文也包括這4個階段。

不過嚴格地說,論文更多是指在完成科研過程這4個階段之後對作者經過認真系統的思考而得出的判斷、觀點或結論所進行的一項符合學術規範、學科規範和語文規範的文字分析和表述。

所以,高水平的名家在上述4個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產生好論文且很少偏離預期目的(即最終撰寫出來的論文與科研開始時所擬定的“寫作提綱”基本一致),而初學者一般只能在最後階段才產生論文且經常偏離預期目的。

3、寫作 ≠ 論文

從目的性看,寫作可以漫無目的,甚至只是個人的消遣與喜好;而論文目的集中,就是爲了解決問題通過發表等途徑產生效益

從過程性看,寫作是行爲過程,論文是寫作結果。

從不等性看,一流作者一流文章,即好的寫作可以=好論文,但也可以一流作者三流文章,好的作者≠好論文;而同篇論文好與壞的評價在同一評價主體眼中只能非此即彼。

從可評性看,論文經常可以有多種創新和評價途徑(橫看成嶺側成峯),寫作則程序比較固定和可操作,有種“會當凌絕頂”的形式上的必然要求。

作文之“四”

儘管作文(撰寫論文)不等於論文,但兩者確實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並直接影響論文評價。這裏僅僅針對不是名家大家的作者談談作文。

1、四個必須

狹義的作文至少必須包括四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必須對事實或證據、資料進行歸納、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加工和整理。

二是必須判斷事實、證據以證明假設(論題)或否定假設並得出正確結論。

三是必須經得起推敲,特別是在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中站得住腳、立得住身、守得住神。

四是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又善於傾聽和吸納他人意見和建議。

2、選題四忌

一忌太冷僻,冷僻的選題很難發掘出重大的新價值,從而難以引起人們或學界的共鳴。

二忌太熱門,熱門選題肯定是被很多人選作撰寫論文的,同樣期刊出版規模條件下熱門文章蜂擁而至,編輯只能甄選更高質量的論文,無形中增加了競爭激烈程度。

三忌太前沿,就像風險投資一樣,學術前沿之所以是前沿,就是因爲它具有不確定性,這無形中增加了把握難度。

四忌太老舊,老舊的選題因爲文獻資料比較多撰寫起來比較容易成文,但正因爲人們研究的時間比較長成果比較多,要進行創新就比較難。

3、四無正負題

作文要原創獨創,必須天馬行空自由想象地進行創作,因而要“無我”(忘我)、“無人”(獨創)、“無氣”(注重理性嚴謹思考)、“無章”(打破條條框框)。這是四無正題解釋。

但是,若還沒達到“集大成者”的大家境界和水平,還是必須踏實地“以學爲主”,力避:1)無我,沒有自己的原創,不是抄襲剽竊就是人云亦云;2)無人,對學界成果和他人觀點一概拒絕和否定,不懂吸納而自以爲是地孤芳自賞自己所謂的“獨創”;3)無氣,觀點不集中、文風沒特色、對比不鮮明,通篇讀來呆若木雞;4)無章,以主觀臆想代替歷史邏輯和客觀現實,結構不合理、行文不規範地瘋癲張狂。

4、時空四維

從時空四維角度來看,以作者爲中心處理好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關係:1)自我,觀點、主題或結論一定是經過作者獨立的敏思苦想而來;2)歷史,論文要有歷史感,通過縱向比較得出超越前人的“獨創”;3)現實,論文要有時代感,通過橫向比較得出同時代人尚沒有的“原創”;4)未來,立足現實、追索過往、面向未來不斷創新發展。

評文之“好”

1、形式評價要素

人靠衣服馬靠鞍。論文好不好首先表現在形式上。編輯進行論文評價時,首先會看論文是否符合期刊所要求的學術規範、學科規範、語文規範

比如,形式要素體現的學術規範至少包括:1)學術梳理(學術史蹟、主要成果、前沿觀點);2)理論運用(學科體系、模型、範式,範疇、概念、多學科理論);3)邏輯論證(邏輯構架、主題集中、材料合理、前提充分、論證比較、推演方式、創新結論);4)語文規範(詞法語法、句讀文風、章節構造);5)出版規範等。

出版規範就包括題名(即標題,要求鮮明獨特)、摘要和關鍵詞(要求客觀簡明)、正文(包括文體結構、行文規範、概念、定義、變量、假設、理論、推理、分類等)、參考文獻(引證文獻必須提供包括責任者、題名、出版項等在內的文獻要素)、其他附件(註釋、作者信息等)、版式等。

2、內容評價要素

主要包括選題(標題)價值性、創新(原創)性、學術性、科學性(或具體應用價值)、方法性或原理性等。

內容要素體現的價值標準:

1)選題範圍大小(宏大敘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主流意識形態、方針政策;微小敘事:當代青年“練愛”觀、嗶哩嗶哩彈幕網站對青少年思想行爲的影響);

2)主題性質色彩(積極與消極、建設與破壞、陽光與黯淡、鮮明與模糊);3)社會創新效益(對經濟社會發展、理論創新的推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個人成長成才的幫助)

3、價值標準與學術規範的統一

1)價值標準“一票否決”

選題正確與否起決定作用,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這得長期積累非短時期能功成名就。

2)學術規範“補充完善”

學術規範起到綠葉襯映之效,作者和編輯在此花的“可見”精力很多,但可短時期訓練而成。

3)作者如何做到兩者統一

一是長期堅持讀書、思考、寫作,打牢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沒有其他捷徑。

二是把握不同學科話語特色,相對來說馬克思主義學科注重價值標準,文史哲偏重學術規範,應用學科主要講究實證分析。

三是瞭解各類期刊用稿特色,不同期刊發文要求各有側重,各自範圍和要求有所區別,從而對文風有不同要求。

4、發文之“外”

論文好不好、評價高不高,很多時候還與論文本身之外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此擇其要點評說。

1)“抄襲”與內化

嚴格區分兩者,抄襲絕不可取,但要善於“臨摹”並把“臨摹”的東西內化於心成爲自己的東西。可以思考:史料堆積、引文衆多是抄襲不?在論文較低層次的表述或自然段行文中用於論證而按文獻標註規範地引用別人的觀點是抄襲不?

2)一稿多投與多方(刊)聯繫

要以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方式處理好一稿多投與多方(刊)聯繫,在遵守國家相關出版法規條例的前提下積極主動開展有效人情、刊情交往,不斷積累運用社會資源,縮短投稿用稿週期,並最終使自己躋身於某些期刊的“關係戶”“關係稿”行列。

3)修改與堅持

準確判斷期刊宗旨和特色,適時調整論文撰寫角度和深度。這是個再次深入研究的過程但不能反覆無止境地進行,要明白創新的根本就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4)特殊價值需求

不同期刊辦刊風格旨趣、發文選題週期不同,要“投其所好”,多注意期刊的發文主題策劃與相關“學術共同體”的聯繫,以及一些期刊因自身評價因素造成的二次文獻轉載要求(甚至“版面費”因素)等。

↓↓↓

◈ ◈ ◈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