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让生命在奉献中灿烂延续

申请书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请亲属遵照我的意愿,支持执行人办理手续。

申请人签章:李泽深

1999年9月9日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

而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

有些人却让生命告别了短暂

实现了价值的升华

他们用自己的躯体

为医学筑起了阶梯

用博大的胸怀

为他人竖起一座丰碑

让生命在奉献中实现永恒

传递温暖

病重期间参加的最后一次老干部座谈会

1月26日,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照期举行,近80余名老干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中旬,在肿瘤科住了已有一个半月的李泽深老师在家人的陪同下坚持来到了会议现场。

坐在轮椅上的李泽深老师,人看起来很憔悴,但双眼却依然炯炯有神。他手里始终紧紧握着一沓稿纸,大概有四五页的样子。尽管身体无法动弹,也无法像往常一样与大家倾心交谈,但他依然坚持到会议结束,将手里的稿件交到了李铁军院长手中,心里才有了一丝安慰。

据李泽深老师的大女儿讲述,父亲早在座谈会开始前一个月就已经着手准备会议发言稿,内容全是关于如何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医院的意见和建议,依然准备像往年一样在座谈会上发言。

住院期间,李泽深老师总是上午输液,下午就让家人扶他坐起来写稿,由于治疗期间一个月没有进食,只能靠液体维持每天的营养需求,他经常写着写着就体力不支,放笔休息一会再继续写,实在无力拿起笔的时候也会让家人帮着书写。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不想让他再坚持写下去,但是李泽深老师却说:“我没事的,我没有不舒服,你们不要打击我的积极性。

李泽深老师从不说自己哪里不舒服,生怕孩子们因为担心而阻止他参加座谈会。就这样断断续续坚持写了半个多月,终于在座谈会前完成了这篇稿子。

开会前,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无法坚持读完整篇稿子,就对大女儿说:“如果我在会上不能坚持念完,你一定要替我读下去”。

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今年的老干部座谈会,李泽深老师没能像往常一样在会上发言。会议结束后,院长李铁军和党委书记齐进兴等院领导上前询问了他的近况,由于身体极度虚弱,李泽深老师已经无法做到正常交流,只能紧紧握着自己的手写稿来表达自己对医院的挂念。

李泽深老师将手稿交给院领导

李泽深老师回到肿瘤科病房后,护士长再次见到他时说:“你父亲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之前啊。”大女儿李坤霞心疼的回答到:“我父亲这是一直提着心劲儿在准备这个座谈会,座谈会开始的前两周,他就每天跟老干科主任联系,生怕自己错过了这次座谈会,还一直嘱咐我和老干科随时保持联系。”

捐献遗体是他最执着的心愿

李泽深老师

遗体捐献证书

2019年2月13日 ,李泽深老师安详地走完了最后一程,家属及时联系了河南省红字会将遗体拉到了郑州。看着父亲的遗体被带走,四个孩子的心里五味杂陈,虽有万千的不舍和眷恋,但他们同时也无条件支持老父亲这个伟大的决定。

1988年,李泽深老师第一次跟家里人表达了要捐献遗体的想法,让儿女们感到很惊讶,再加上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讲究入土为安,捐献遗体的想法让其家人根本无法接受。

从那时起,李泽深老师就开始不间断的给家人做思想工作,他一直强调说:“人死了烧成灰,不管放到哪里都没有一点价值,捐献遗体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我的心愿,也是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延续,你们谁也不能打击我为医学事业贡献的决心。”

1999年,李泽深老师瞒着家人自己跑到郑州,去河南省红字十字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1999年9月9日,遗体捐献志愿书公正成功。

李泽深老师回到安阳后,郑重的通知家人已将遗体捐献手续公正完毕。“我是一名老党员,生前就为我所从事的医学事业做了不少贡献,我希望你们能支持我捐献遗体,让我这辈子做最后一次贡献。”说这些话的李泽深老师样子严肃而诚挚,家人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历经11年,李泽深老师的心愿终于达成。儿女们虽万般无奈,但也理解老父亲的决心,慢慢的,他们从抵触变为接受,再到最后的支持。

生前耕耘不止

李泽深老师1949年2月参加工作,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187师后勤手术队任护理员;1953年10月至1956年4月回国后在187师后勤卫生营工作;1956年5月部队转业到安阳地区医院,先后在外科、手术室、保健科、院长办公室工作;1981年起先后任职医务科副主任、总务科副科长、门诊部主任等。

他时常以医院为家,退休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工作始终一丝不苟,严格质量管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亿元各项工作任务。同事给他起了个外哈“李管事”,说他什么事都爱操心,李泽深老师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不管谁管,医院的事就是我的事。”

退休后,一心为医院发展的李泽深老师受院领导委派,继续主持门诊大楼的建设工作。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大早就到工地查看,就怕工人们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一旦看到哪里做的不到位,当场就给工人提出来。每天几乎工作12个小时,为医院门诊楼的建设呕心沥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他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延续到去世,70年的时间,从未间断。

李泽深老师生前部分荣誉

坦然面对生死的行为让人敬佩

虽然 “捐献遗体”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但能够勇敢走出这一步的人却不多。李泽深老师能做到坚定捐献遗体的决心,让生命留下最后馈赠,这不仅是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李泽深老师一生高风亮节,受人敬仰,他把博爱铭刻心头,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河南省红十字会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用自己的躯体架起通往医学科学殿堂的桥梁,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兢兢业业几十年,在生命的尽头,他用这种形式延续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他一直以“善良、诚信、进取、奉献”作为家风,教育子女要善良做人、以诚信待人,工作中要有进取、奉献精神。他作为父亲,既是子女的良师益友、又做子女的坚实后盾,用暖暖的父爱深深感召并激励子女前行。

在李泽深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先后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2017年4月15日,其爱人签署;2017年4月18日,四儿子签署;2017年4月22日,二女儿签署。到目前为止,一家六口人已有4人将遗体无偿捐献给了医学事业,这不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壮举。

爱人王宝珍

二女儿李坤玲

四儿子李晓东

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能够坦然面对已属不易。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能够冲破根深蒂固的世俗观念,从容面对生死,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最后的奉献点缀着世界,这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稍纵即逝,李泽深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却让已终结了的生命继续发挥价值……

其实,他正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