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漢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對西漢時期的重要都會地位進行了明確記載,將西漢至新莽時期的五大重要城市稱爲“五都”(長安、洛陽除外),這五大城市是: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長安加上五都——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宛,這就是兩千多年前,西漢到新莽時期的“一線城市”。

東漢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對西漢時期的重要都會地位進行了明確記載,將西漢至新莽時期的五大重要城市稱爲“五都”(長安、洛陽除外),這五大城市是: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今日邯鄲市區

趙武靈王出師浮雕毛主席考察講話,引出了兩千年前的邯鄲輝煌

1959年9月24日,南方考察結束的毛主席來到位於華北平原中部的邯鄲。跟工人攀談過程中,主席特意說起歷史上的邯鄲:邯鄲是趙國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時候有邯鄲、洛陽……那時候沒有上海、天津等大城市。

說起古都,我們首先想起的是長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這些做過王朝都城的地方。毛主席熟讀《二十四史》等歷史著作,自然對古代城市發展狀況十分熟悉,他這裏說的包括邯鄲在內的“五大古都”出自何處呢?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 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爲五均司市師。東市稱京, 西市稱畿, 洛陽稱中, 餘四都各用東西南北爲稱,皆置交易丞五人, 錢府丞一人。

這段話出自《漢書》,意思是,朝廷將長安東市改爲京市、西市改稱畿市;將“五都”所設的市稱爲中市和東、西、南、北市,即洛陽中市、臨淄東市、成都西市、宛南市、邯鄲北市,並設立專門管理工商業的“交易丞”和管理金融機構的“司市錢府”。用今天的話理解,就是商務部、工商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等經濟部門在五個大城市設置了分支機構。

顯然,這裏的五都,並非五個副首都,也不是陪都,而是強調城市的經濟地位。記載中設立“五市”的年代背景爲公元9年,新莽時期,距今2010年整。根據上下文推測,“五都”應該在西漢時期就已確立,而城市的積累和建設,從先秦就開始了。

長安加上五都——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宛,這就是兩千多年前,西漢到新莽時期的“一線城市”。其中,邯鄲位列第二,在當時的城市中,地位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存在。

宋代的《太平御覽》這樣說道:譬命駕而遊五都之市,則天下之貨畢陳矣。意思是,只要去了五大都市,就可以買到全天下的貨物了。這種情形,就像今天,世界各地琳琅滿目的各種新款商品,往往最先聚集於北上廣深一樣。冶鐵之都、富冠海內

邯鄲因戰國趙國都城而聞名。而邯鄲城邑,在更早的商晚期已經興起。商代始建都於邢,後遷都殷——數百年間,邯鄲始終是商朝畿輔之地。

邯鄲地區的新石器“磁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

成書於戰國的《竹書紀年》記載,商末在邯鄲地區興建離宮別館。甲骨文中“甘”即爲邯鄲一帶。春秋戰國,邯鄲地處四戰之地,是列國爭奪的要塞,《春秋·穀梁傳》第一次提到了“邯鄲”: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

公元前387年,趙敬侯治理邯鄲,使其成爲通都大邑兼著名冶鐵中心,並於公前386年遷都於此。從這一年到秦滅趙,邯鄲爲趙都158年。秦末戰亂中,邯鄲成爲廢墟。西漢經過休養生息,漢代再度興盛,城區面積達到了13.6平方公里,人口有15萬之多;手工業、商業和冶鐵鑄造發達,有“冶鐵都”“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

空中俯瞰戰國至漢代邯鄲城呂不韋的發家之地,秦始皇生於這裏

邯鄲西依太行山,東、南、北三面是華北平原,位於南北大道與太行八陘之一——滏口陘交匯處,“關天下之形勝,絕天下之轉輸” “居五諸之中,跨街衢之路”。

戰國時期,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的邯鄲,就成爲商人匯聚之地。入秦之前,呂不韋的經營總部就在邯鄲,他人生中奇貨可居的一筆投資,也是在邯鄲完成的,以財力推動當時在邯鄲爲人質的秦公子爲繼承人,繼而有了後來的秦王嬴政。

邯鄲附近鐵礦資源豐富,戰國時期就已經是冶鐵工業中心。《史記·貨殖列傳》說“邯鄲郭縱以冶鐵成業,與王者埒富”。靠冶鐵發家的邯鄲人郭縱可以跟王公貴族比財富。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曾撰文說,戰漢時期,邯鄲還以倡伎衆多著名,這是古代城市經濟繁榮的表現,生下秦始皇的趙姬就出自邯鄲娛樂圈。戰亂並沒有讓邯鄲衰落,到西漢後期,成爲全國五大經濟中心,即“五都”之一。

據《史記》盤點的全國都會,邯鄲是除長安、洛陽之後的全國第一大都會。《漢書》五都中,邯鄲列第二。

秦始皇出生於邯鄲

誕生成語1800多個,引領當時文化潮流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河北起兵後,攻佔邯鄲,並改爲邯鄲縣,邯鄲第一次由王國之都改爲縣治。東漢末年,袁紹在漳河北岸建鄴城,取代了邯鄲的地位。

邯鄲後來沒能繼續輝煌,但我們仍能從文化遺存中感受昔日一線城市的魅力——成語“邯鄲學步”就是一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邯鄲由於城市繁榮,所以連走路方式也受到追捧——這是在經濟繁榮基礎上,“文化軟實力”的體現。

邯鄲學步郵票,中國郵政2004年發行

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秋水》,故事裏,那位慕名到邯鄲學走路的人,來自燕國——用現在的話說,一個北京人以學邯鄲步爲榮。現在情況已經顛倒:北京遍地是說說京片子的河北人,以及其他外地人。

無他,唯城市強大,則話語強大爾。同理:正因城市強勢,說粵語者纔會有強烈的文化自信。

今天,邯鄲人有一個特別驕傲的榮耀——這是一座“成語之城”,除了邯鄲學步,還有 “胡服騎射”“負荊請罪”“圍魏救趙”“完璧歸趙”“紙上談兵”“黃粱一夢”……誕生或關於邯鄲的成語典故,據專家統計共有1584條。

形成這些成語的故事,在當時的角色猶如今日的網絡熱詞和段子——一個城市能誕生這麼多段子,可見它當時是一個自帶流量的大都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