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8、宪宗朱见深(1447-1487),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时年41岁,年号“成化”,英宗长子。

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第二位:惠帝朱允炆(1377-1402),1398年即位,年号“建文”,朱元璋皇太子朱标的次子。

<div><p><strong>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strong>,1368年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作为开国皇帝,再加上穷人出身,明太祖深知人间疾苦,心怀天下百姓。他非常勤政,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200多件奏折,处理400多件国事。他说:“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在勤政的同时,朱元璋对贪官们也是恨之入骨,贪60两银子即处死刑,他在位之时杀了15万贪官。朱元璋生活节俭,一般情况下,朱元璋是舍不得吃大鱼大肉的,一日三餐,喝的是玉米粥,吃的是窝窝头或米饭。这种朴素的生活一直到他去世。正是这种勤政和节俭,使大明朝在朱元璋的手中建立起来了,稳定下来了,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可谓千古奇人!</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8443496670e610e3473e"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746" alt="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第二位:惠帝朱允炆(1377-1402),</strong>1398年即位,年号“建文”,朱元璋皇太子朱标的次子。虽然朱允炆的起居注被朱棣毁灭。但关于朱允炆在位期间的统治,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零星的记述中捋出一个大概。</p><p>朱允炆废除了明太祖所制定的部分严酷法律。朱元璋立国之后颁行《大明律》,后来又用“诰”和“榜文”的形式增补,使法律更加严苛。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诰”和榜文中的条款过于严苛。他即位以后,禁止以诰为根据来进行审判案件,同时停止通过榜文发布典型案例。对于朱允炆的这一做法,有人认为这是好的做法,其实不然。朱元璋通过严刑酷法整饬的是贪官污吏,目的是让大明朝吏治清明,百姓能够生有所养。朱元璋经历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带来的民不聊生,他对贪官是恨之入骨的,他也深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重法治贪。而生在安乐窝的建文帝没有经历过民间疾苦,更不知那些官员温顺面孔之下掩盖的是欲壑难填的肮脏的内心,更不知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官员在百姓面前是如何的青面獠牙。反而受儒家理论的熏陶,理想主义的治理国家。朱棣即位之后,恢复了朱元璋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的法律效力,不能不说朱棣对官员和治国认识更胜于建文帝。</p><p>在经济方面,朱允炆也改变了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朱元璋对江南地区一直惩戒性地课以重税。例如: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缴纳281万石粮米,这占到当年全国税收的近十分之一,而苏州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1/88。1400年,朱允炆将江南的土地税按每亩地一石粮的统一标准征收。朱元璋规定不让苏州和松江的人担任户部尚书,户部是国家财政部门,朱元璋怕江南之人把持财政,减少家乡的税收,而导致国库收入减少。朱允炆当皇帝之后解除了这个禁令。朱元璋时期,是允许僧道占有大量土地,并且是免税的。由于免税特权,出于种种原因,很多土地转到了僧道手中。1401年8月,朱允炆下令:每名僧道拥有的免除赋税的土地为五亩。</p><p>我们仔细分析朱允炆的这些措施,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受到了官员们的欺骗,统治基础动摇了,所以后来他失败了。第一、废除朱元璋对贪官们的严刑,让吏治开始败坏;第二、减轻对江南的重税,使政府失去了主要的财政来源;第三、允许江南之人为户部尚书,使江南地主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保护;第四、限制江南僧道所占土地,实际是使江南的社会矛盾失去了一个缓冲,因为朱元璋在向江南征收重税的同时,又给了江南大部分土地免税的特权,这就相当于给了江南人民一条活路。总之,吏治腐败了,军费没有了,人民的生活更苦了,与朱棣的战争不败等什么呢?</p><p><strong>3、明成祖朱棣(1360-1424),1402年即位,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strong>朱棣亲眼目睹了其父打江山的艰辛,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又深深的了解了民间疾苦和人情世故。因为朱元璋于1376年到1380年之间将几个皇子送到了凤阳老家,让他们过上了民间的生活。这段时间,朱棣看到了与宫廷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建文帝所不能比的。朱元璋的家教也是十分成功的,他告诫诸位皇子“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和教育,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皇帝。朱棣智勇双全,雄才大略。为燕王之时就作战英勇,曾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朱棣39岁起兵争夺皇位,42岁当上了皇帝,64岁去世。在他为帝的22年时间里,明朝内治外平,国泰民安,史称“永乐盛世”。</p><p>第一、整顿吏治。事实证明,在任何时候,吏治都是一个政权能否长治久安最根本的保障。建文帝听从他所谓的恩师们的建议,废除了朱元璋时期对贪官污吏的严刑酷法,这不仅败坏了官场,同时也使建文帝失去了对官员们的控制力。这使皇帝无威,很多官员在”靖难之役“时义无反顾的倒向了朱棣,所以建文帝败给了朱棣。而朱棣恢复了建文帝所废除的太祖的严刑酷法。想想朱元璋严刑惩腐都不能彻底治住贪腐,所以朱棣恢复整治吏治的严刑酷法对于政治的清明、老百姓的生计那是非常必要的了。</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904d80b6c65a4a20b05bfef476f3f5c8" img_width="320" img_height="240" alt="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影视剧中的朱棣</p></div><p>朱棣还完善了文官制度,建立了内阁制度。永乐初年选翰林院庶吉士进入宫中帮皇帝处理奏折,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规则,内阁官员品级不高,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便于控制。朱棣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察,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朱棣在加强对官员监控的同时,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又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士人,还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之风,这些措施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其中的典型事例是编修《永乐大典》,朱棣命解缙等人组织编修,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永乐大典》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这就保留了原书原貌,具有更大的学术价值。</p><p>第二、军事上削藩并迁都北京。永乐初,朱棣为帝时,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1409年,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发出立足北方的信号。1416年,开工修建紫禁城。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完成。朱棣迁都北京再次显示了其雄才大略,此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虽已南移,但北京对于镇守北方,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北方对南方的统治,历史一再显示出是那样的牢固。其中原因很多,此不细述。</p><p>第三、经济上。他恢复了建文帝减轻的江浙一带的极重的田赋。中国古代,从宋代开始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建文帝减轻对江南地区的田赋,使明朝财政收入大减,富的地方不收税,穷的地方必然得多收税,因为国家的开支有增无减,但穷的地方不只收不起税还必然激起民变(因为穷)。对于建文朝来说,减税带来最直接的后果是在与朱棣的战争中失去了雄厚的财力支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建文帝不懂得这一点,军队怎能取胜?朱棣恢复对江南的重税,使政府有了雄厚的财源,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五征蒙古、七下西洋、平安南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进行。</p><p>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元年(1403)八月,选直隶﹑应天﹑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布政司三千殷实大户实北京,附籍京师﹑宛平﹑大兴,设厢管理,称厢户或厢民。迁徙富民的措施严重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被迁徙的富民被剥夺财富,寄籍京师,沦为厢民,失去原来的政治﹑社会地位。这对巩固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p><p>朱棣为保证北京的粮食与各项物资的供应,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p><p>朱棣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他深知人民生有所养、都能吃上饭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p><p>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而当时的民户不足一千万户,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税粮加军屯的收入以当时五千多万人口计算,人均超过一石。</p><p><strong>治理好内政为大明朝的威振天下奠定了基础。他以明朝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北征蒙古、东平倭寇,南征安南,派郑和数下西洋,威振海内,“万国来朝”。</strong></p><p><strong>对蒙古</strong>,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朱棣<strong>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strong>,建立了奴儿干都司(治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下辖131个卫。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起日本海,并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p><p>对女真各部。女真诸部落包括定居在<strong>鸭绿江</strong>西北和<strong>长白山</strong>之南的建州和毛怜部落;住在<strong>松花江</strong>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务农的海西女真;沿<strong>鸭绿江</strong>和<strong>乌苏里江</strong>靠渔猎为生的好战的生女真。朱棣通过一系列手段,使满洲摆脱朝鲜的支配。1403年12月,朱棣在建州设第一个女真卫,朱棣在位时期,在满州设立179个卫和20个所,以确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纳贡贸易的顺利进行。</p><p><strong>南征安南。</strong>元末战乱,安南趁机脱离元朝,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朱棣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p><p><strong>东平倭寇。</strong>公元1419年在望海埚明军打败倭寇,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p><p><strong>对西藏。</strong>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文都千户家族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其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明成祖的封赏。朱棣还向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年)发出邀请,1413年宗喀巴派他的弟子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释迦也失从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后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其他西藏的宗教领袖也受到明成祖的邀请并与之发生联系。</p><p><strong>对朝鲜。</strong>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鲜王李芳远他登基之事。11月,李芳远派使者向明朝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朝鲜派使团向明朝求取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标志着定期朝贡的开始。朝鲜进贡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除此还要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明朝赐给朝鲜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p><p><strong>对日本。</strong>1380年,朱元璋怀疑胡惟庸勾结倭寇谋反而中断与日本的来往。1399年,足利将军三世义满(1358—1408年)在西日本建立起权威,他派一个使团带了一封颂扬的信件和贡品朝见建文帝,使团受到良好的接待。义满的第二个使团在1403年再次来到南京,在随带的信中,将军自称“臣日本王”。</p><p><strong>郑和下西洋。</strong>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郑和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永乐一朝中,先后有四位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中华大地。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a01614bc83b409892d544ff88679541" img_width="379" img_height="240" alt="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4、仁宗朱高炽(1378-1425),1424年即位,在位1年,时年48岁,年号“洪熙”,明成祖长子。</strong>仁宗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安置其生计。这些措施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明朝继朱棣之后继续发展,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大臣们可以为国进言,皇帝可以择善而行。</p><p><strong>5、宣宗朱瞻基(1398-1435),1425年即位,在位11年,时年38岁,年号“宣德”,仁宗长子。宣宗朝</strong>人才济济,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有于谦、周忱等,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经济发展,形成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但朱瞻基并不是完美的皇帝,他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命各地采办上等蟋蟀进贡,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百姓为了蟋蟀不仅担误生产,更有人得出钱买蟋蟀,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因此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但历史对宣德皇帝总体是肯定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是确切的。宣德皇帝在位十年患上不明之症,终年三十八岁。</p><p><strong>6、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1435-1449)、“天顺”(1457-1464),在位23年,宣宗长子。英宗</strong>即位时只有8岁,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许外戚干政,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最著名的就是"三杨"。三杨为内阁大臣时,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明朝国力鼎盛。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之后,宦官王振专权,朝政败坏。1449年,瓦喇军南侵,王振鼓动英宗亲征,明朝兵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并成功抵抗住了蒙古军,保住了大明江山。1450年,朱祁镇被蒙古放回,其弟弟朱祁钰将其尊为太上皇囚禁在南宫。1457年,朱祁钰病重,大臣们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复位之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夺门之变”两大功臣(大将军石亨和司礼太监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算是清除异已。总的来说,天顺年间的政治比起正统年间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入阁。1460年平定了石亨之乱,1461年平定了曹吉祥之乱。下令废除了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4f0d85235024ad3872692bd8eef5f0f" img_width="362" img_height="240" alt="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7、代宗朱祁钰(1428-1457),1449年即位,在位9年,逝年30岁,年号“景泰”,宣宗次子。</strong>英宗被蒙古军队俘虏后,出于社稷安危,代宗被众大臣拥立为皇帝。他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明江山。他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精心治国,使明朝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他迎回英宗后,并不想杀害他,显示了其仁慈,但是这种仁慈,明显是不适用于帝王之家的。后来发生“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没几天代宗就因病去逝了,年仅三十岁。也许,代宗的使命就是挽救大明江山。</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d46e7010817545548e4e029b3ddc1b70" img_width="355" img_height="240" alt="明代16位皇帝,有几位昏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8、宪宗朱见深(1447-1487),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时年41岁,年号“成化”,英宗长子。</strong>他的父亲被蒙古人俘虏后,其叔叔朱祁钰不仅保住了大明江山,且并没有杀他们父子,朱见深这才有了后来当皇帝的可能。成化帝是懂得感恩的一位皇帝。所以宪宗朱见深,先是为于谦昭雪,后又恢复了代宗的帝号,对景泰帝的陵寝进行了整修,得到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p><p>朱见深的感恩之心还体现在万贵妃身上。万氏(1428年—1487年),小名贞儿,诸城人,4岁选入宫中,长大后选往东宫服侍朱见深。万氏比朱见深年长19岁,从朱见深2岁起就开始照顾他。后来朱见深之父被囚、太子之位被废除,只有万氏守护在朱见深身边,不离不弃。宪宗朱见深因此而感恩万氏。成化一朝的内宫,基本上是万氏主宰着,并且影响着外庭的政治。吴皇后恨朱见深独宠万氏,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杖责万氏。朱风深便毫不犹豫地废了吴皇后。继立的王皇后明哲保身,不干涉皇帝对万氏的宠幸,使万氏成为成化朝后宫真正的主人。万氏为皇帝生下一子,但不久暴毙。皇帝由于专宠万氏,一直无子,大臣们请求皇帝多宠幸宫中其他的嫔,以广后嗣。但宫中的妇女一旦谁与皇帝发生关系并且怀孕的话,万氏就千方百计使其堕胎。后来的明孝宗,若不是宫中的宫女、太监、废后吴氏、周太后的百般保全,恐怕也遭了万贵妃的毒手。1487年春,万氏暴病身亡。宪宗悲痛欲绝地说:“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辍朝七天。就在同一年,年仅41岁的朱见深去逝。</p><p>他在位期间虽然任用了万安等没有才能的人进入内阁,并任命传奉官等不经合法程序而任命的佞臣,但总体上贤明的大臣李贤、商辂等还是能治国理政,所以官场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才,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到后期,由于朱见深信了佛、道,依靠万贵妃而起家的汪直、梁芳、钱能、覃勤、韦兴等人,借万贵妃修建寺庙的名义,在外面大敛民财,一部分献给万贵妃,一部分揣进自己的腰包。明朝政治已经走上了下坡路。</p><p><strong>9、孝宗朱佑樘(1470-1505),1487年即位,在位19年,逝年36岁,年号“弘治”,宪宗三子。</strong>孝宗朱佑樘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由于成化末年宪宗皇帝宠信佛道,一些社会无赖冒充法师混进宫中,明朝官场乌烟瘴气。李孜省就是以方术、房中术进献宪宗得到宠幸,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 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起家的官员一律撤换。当时著名的“纸糊三阁老”(内阁首辅万安、大学士刘珝、大学士刘吉)都先后被清出内阁。孝宗皇帝启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其中著名的有王恕、怀恩、马文升等人,使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孝宗勤于政事,每天早朝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还开创了文华殿议政,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弘治中兴”的局面。 由于孝宗皇帝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孝宗皇帝后期开始信佛,犯了一些错误,明朝国力再衰。</p><p><strong>10、武宗朱厚照(1491-1521),1505年即位,在位17年,逝年31岁,年号“正德”,孝宗长子。</strong>武宗是一个标准的昏君,他荒淫,喜欢打仗,自封为大将军亲自上阵杀敌,建造豹房安置美女无数。他重用太监,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号称"八虎",横行无忌,肆意排挤打击反对他们的大臣。但是武宗时候的明朝并没有衰落,武宗大败蒙古军,取得“应州大捷”,并且是以四五万军队战胜了蒙古小王子的五六万大军,武宗亲手毙敌,亲自布阵,破敌近半。他虽然荒淫,但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从不含糊。即使他远在宣府、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批答之后由司礼监交由内阁去办。他在位之时,多次赈灾免赋,朝中贤才也不少,皇权也没有旁落,这是一位又会玩,又会办事的的皇帝。</p><p><strong>11、世宗朱厚璁(1507-1566),1521年即位,在位45年,逝年60岁,年号“嘉靖”,宪宗孙,父兴献王。</strong>朱厚璁也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其政治手腕之强硬,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所以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而皇权没有旁落。其政治上的改革也是利国利民,在位四十五年,年年在减税和赈济灾区。我们也不能不说,人无完人,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好炼丹,求长生。因此而备受诟病,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但不管怎么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彻底解决了长达百余年倭寇问题。</p><p><strong>12、穆宗朱载垕(1537-1572),1566年即位,在位6年,逝年36岁,年号“隆庆”,世宗第三子。</strong>朱载垕在经历了漫长的皇子岁月中形成了小心谨慎的性格,其父也给隆庆朝留下了众多人才,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朱载垕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他统治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朱载垕很懒,六年之中只召见过两次阁臣,并且贪色,以致于英年早逝。</p><p><strong>13、神宗朱翊钧(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48年,逝年58岁,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十岁即位的</strong>神宗朱翊钧,前期在张居正辅佐下还算英明,使大明朝的寿命延长了六十年。但后期却蜕变为一个贪财,懒惰的皇帝。万历是一个真正的昏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朝实亡于万历皇帝。这个皇帝太爱花钱了,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他统治之下,吏治败坏,卖官鬻爵。1586年11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甚至有记载说他吸鸦片。从1589年开始,三十一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也不祭祀天地祖先。1582年3月,朱翊钧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还玩弄小太监,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万历皇帝最出名的是贪财,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p><p>明朝在万历皇帝时日薄西山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东林党争无休无止,宗族内部福王庄田之争,梃击案(刺杀太子朱常洛)。这些政治局面,是以前历代皇帝没有的乱象。以前的皇帝,虽有也有昏者,但明朝的政治没有坏掉,社会也是安定的。万历皇帝恰恰相反。</p><p>明朝的衰落导致女真族后金政权的迅速崛起,1583年至1588年(万历十一年至万历十六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后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了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1616年正月初一日,后金政权正式建国,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进攻后金,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丧师九万,败局已定。辽东战争每年约需银四百余万两, 明神宗为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本已生活在贪官污吏盘剥之下没有活路的农民,只能揭杆而起,</p><p><strong>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1620年即位,在位1月,逝年39岁,年号“泰昌”,神宗长子。</strong>朱常洛在他38岁之时,历尽艰辛总算登上了皇位。他当皇帝只有28天,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用皇家府库白银200万两犒劳辽东将士,罢了万历朝的矿税和榷税,将万历朝由于直言进谏而被抓的言官都恢复了官职,提拔了一批新的正直官员。但这样一名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于“红丸”,从“红丸案”的事发过程来看,他是死于宫廷斗争。可见当时的明朝,朝政是多么的混乱。害死新皇帝是其父的郑贵妃。郑贵妃在朱常洛为太子之时就策划了“梃击案”,要杀死太子朱常洛。现在太子即位,郑贵妃怕皇帝报复,于是策划了“红丸案”。郑贵妃先是给皇帝献了八位美女,不到十天,皇帝就病了,召内官崔文升治病。崔文升本是郑贵妃的亲信太监。朱常洛即位以后,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郑贵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药房太监的身份向皇帝进"通利药",即大黄。大黄相当于泻药。一昼夜之内朱常洛连泻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处于衰竭状态。朱常洛虚弱,应当进补,而崔文升反而进以泻药,相当于催命。1620年八月二十八日,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十三人进宫,开始托孤,并下令将崔文升逐出皇宫。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中午时分,李可灼调制好一颗红色药丸,让皇帝服用。朱常洛服完红丸后,感觉病情好转。傍晚,朱常洛再服一粒红丸。第二天五更,朱常洛驾崩。红丸,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性热,正好与当初崔文升所进的大黄药性相反。本就虚弱的朱常洛,在性能相反的两味猛药的折磨下,暴毙而亡。</p><p><strong>15、熹宗朱由校(1605-1627),1620年即位,在位8年,逝年23岁,年号“天启”,光宗长子。</strong>朱由校,文化水平不高,据记载连正常的文书也不能通读下来,这和其祖父万历皇帝沉迷于享乐有关,也与其父光宗不受重视有关。朱由校即位初年,重用东林党,一时朝中人才济济,风气为之一新。但三四年后,朱由校开始沉迷于木匠,把朝中大事全部委托给宦官魏忠贤。文盲的木工皇帝将大权委托给了文盲的太监,最主要的是这个太监人品实在不好,是个赌徒加流氓出身,将朝中忠臣杀害一空,并且爱钱如命,明朝陷入空前的民不聊生。与女真的战斗中屡屡败北,还丢了台湾。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船上饮酒后,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惊吓后身体每况愈下。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朱由校饮之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之后去世。</p><p><strong>16、思宗朱由检(1610-1644),1627年即位,在位17年,逝年35岁,年号“崇祯”,光宗第五子。</strong></p><p>崇祯皇帝是一位好皇帝,但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朝,纵使他有天纵之才,已无力回天。他即位之后,很快便铲除魏忠贤,重用贤臣。由于国事的操劳,朱由俭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宵衣旰食,夕惕朝干”“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但这又能如何呢?先是北方大旱,再是瘟役横行,人民不只吃不上饭,连草都吃不上了。李自成起义加上东北清军的进攻,让这位皇帝努力支撑的明朝大厦轰然倒塌,他尽力了,他不愿爱辱而苟活于世,因为历史有很多惨痛的先例,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的他怎能不知呢?</p></div>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