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集合了很多小伙伴问题的答题篇,答案全部是好心情平台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在工作之余、真诚所答。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01 十几岁就得了精神障碍,不停吃药、住院,怎么办?

我刚出生就被亲生父亲抛弃,养父在我七岁就去世,妈妈又有病,家里生活很困难,我从小就很自卑,在学校读书经常被别人打骂欺负,初三的时候因一些事受了刺激,医生说我得了情感性精神障碍。亲戚.邻居都在背地里议论我是精神病。我很难过,前年因事和妈妈吵架又被妈妈送进乡下的精神病院了,一关就是半年,经常被别的病人打骂,掉头发,内分泌紊乱,头脑痴呆,我想出院。

该问题回答老师

柴珺,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

擅长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亲子关系辅导,婚恋,青春期叛逆的治疗。

A:详细阅读了你的提问,谢谢你的信任。精神疾病同其它疾病一样,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其次是心理治疗,运动疗法,中医药辅助治疗,康复治疗等。

治疗方式有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住院治疗,对于一些社会功能受损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伤害行为,对疾病有自知力,愿意主动服药,这样的患者,我们提倡门诊治疗,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促进疾病康复。但是,有一小部分患者,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认识能力,有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都做出一些伤害行为,不主动配合治疗,家人护理困难,这样的患者通常建议住院治疗,在治疗中强调自知力的恢复,服药的自我管理,鼓励其参加康复活动,病情稳定后尽早出院在家人的帮助下继续治疗和康复。

在疾病稳定的基础上,如果能接受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能提高我们对事物多角度全面认识的能力,增强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能力,减少疾病复发。

02 父亲抑郁症,母亲重度焦虑甚至偶尔狂躁,该怎么面对?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么?要不要将他们分开?

该问题回答老师

陈宇飞,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三医院,

从事临床工作11年,擅长与患者沟通交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擅 长由于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应激心理。

A:从您目前描述的问题来看,目前父亲患有抑郁症母亲有重度的焦虑,甚至有躁狂症。面对这样的情况,对您深表同情,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双亲患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类疾病确实对您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让这个家庭变得不再幸福。

对于您目前的处境而言,给您提供几点建议,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建议您最近最好可以带您的父亲和母亲去当地比较知名的精神心理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住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因为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焦虑躁狂症是没有办法通过门诊来进行治疗的,必须住院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疏导,并配合行为指导,只有经过了专业,系统的治疗才能逐步得到明显的缓解。不至于导致病情加重。目前有很多医院都采取的是开放式的病房,这样的话,患者的家属可以每天见到患者给与患者一定的生活照顾。

另外,家人的陪伴也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治疗方式。建议可以选择有开放式病房的医院,选择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第三,如果您经常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可能时间久了对您的精神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您平时要学会放松,在面临着日常的生活之前,暂时的放松自己,可以改善焦虑的程度。

03 男子患精神分裂症外出打工失联流浪18年,应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人?

该问题回答老师

陈宇飞,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三医院,

从事临床工作11年,擅长与患者沟通交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擅长由于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应激心理。

A:首先作为一名精神病患者的家人在对待患者的时候要抱以一个同情心的态度。要正确的看待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和其他的疾病一样,都是一种普通的疾病,这是它与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能相同。所以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不能抱以歧视要有一颗平常心,勇敢地去面对患者。要以很大的耐心去包容,换折,更要细心的去照顾患者,多与患者沟通,理解。

你买如果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话,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去照顾患者,比如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送患者去比较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最好是可以请护工来对患者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另外患者家属也要及时对患者进行陪伴,多沟通交流,用心去关爱对方,这样的话有利于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相信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让您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精神病患者一个很好的方式,去学会与精神病患者相处。以一个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家人。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您和您的家人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04 精神病人病情康复过程中无故害怕怎么办?

该问题回答老师

关铁峰,伊春市第一人民医院,

擅长治疗学习及工作压力。情感及家庭问题。失眠,抑郁,焦虑,紧张,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强迫,厌食。幼儿,儿童教育。心脏官能症,周围神经痛,产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等。

A:我们需要辩证地去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害怕的医学名词称为恐惧,而恐惧的特点是对于特定物体或情境的紧张和担心。所以,“无故”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可以这样理解“无故”这个词语,即实际环境中并不存在令人感到恐惧的事物,或患者的情绪反应超过应有的水平。因为我们讨论的对象是精神疾病患者,所以一切的分析都是以此为前提的。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存在多种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幻觉及妄想等。常见的有幻听、环视、幻嗅等,比如凭空听到奇怪的声音、有人和其讲话,看到恐怖性的物体,或者闻到难闻的气味等。妄想包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患者会坚信有人对自己不利,甚至要害自己,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和自己有关。所以,患者周围的人并不会感觉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东西,但患者的感知觉和病态思维的解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和理解的,容易有“无故害怕”的错觉。即便是在精神疾病康复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表现。

因为疾病的康复不是全或无的,而是波动性的。在康复过程或者临床治愈后其实还有可能会存在一些残留的精神病性症状。遇到这样的情况,首要的是深入地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到害怕的原因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药物或心理干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