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雙鞋炒到幾萬元、“盲盒”玩偶炒到上千元,商機還是套路?)

一雙鞋能賣到幾萬元、一個玩偶因爲“盲盒”的噱頭能賣到上千元。從“炒鞋”到買“盲盒”,“錢包是路人”成了當前部分年輕人的一種消費狀態。業內人士認爲,多元消費需求催生了各類創新業態,但並非“萬物皆可炒”,消費者應理性對待,避免“踩雷”。

“盲盒”是個啥,一年砸幾萬不稀奇?

一種放在盒子裏的小玩偶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和普通商品不同,這類商品在打開外包裝之前,消費者並不知道里面具體是哪一款樣式,因而被稱之爲“盲盒”。

在上海徐家彙商圈一家玩偶店裏,“盲盒”是主打商品,旁邊的玻璃櫃裏展示了一套12種玩偶的樣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可以買裝有單個玩偶的“盲盒”,售價從39元到69元不等,也可以整套購買,保證每隻不重樣。只不過和整套相比,購買單個“盲盒”會有一定概率收集到“隱藏款”,讓消費者更有驚喜。

記者在商店觀察了20分鐘,前來諮詢購買“盲盒”的消費者大約有十多個,以年輕人爲主,他們買到不同款時表現興奮,買到重複的則略顯失望。“相比玩偶本身,更吸引我的是打開盒子一剎那的感覺,只不過連續買到同一款的情況經常發生。”在附近工作的黃女士說,就像小時候收集乾脆面裏的卡片,明知道攢不齊,卻老惦記着,忍不住想再買一個試下手氣。

不僅在線下,“盲盒”在線上也十分火爆。天貓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上一年有近20萬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的“硬核玩家”,其中“95後”佔了大多數。

記者在閒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臺發現,搜索“盲盒”可以看到多款商品出售,最受歡迎的“隱藏款”更是“身價”倍增。比如一款名爲“拉布布”的玩偶,“小隱藏”款售價498元,“大隱藏”款售價高達1300元,而通過“盲盒”方式購買,該玩偶的售價僅爲49元。

是收藏消費還是投機炒作,“踩雷”只能自認倒黴?

從“炒幣”“炒鞋”到買“盲盒”,不少人感嘆似乎“萬物皆可炒”。業內人士認爲,鞋子和玩偶這類原本看似小衆的消費品、收藏品,在經過商家的“飢餓營銷”、互聯網快速的話題傳播後變了味,由此誕生的炒作產業鏈也給交易增添了不少風險。

原本從事服裝潮牌生意的王先生自2018年加入了“炒鞋大軍”,他主要在互聯網潮流平臺上出售從國外門店訂購的爆款,一年來賣了兩三千雙,預計到年底能賺100萬元。

“炒鞋和炒股、炒房的原理差不多,就是逢低買入、逢高賣出。只是鞋子主要看品牌發售量,一旦遇到限量聯名款,一雙鞋被炒到幾萬元就不稀奇了。還有兩種情況會影響價格,一種是明星把某一款鞋穿成了爆款,另一種是一羣人約定好短期內抬高某一款鞋價。”王先生說,後者需要大量的現金流,且沒有固定的投入比例,跟不跟風完全看個人,有點像賭博,結果就是自負盈虧。

據他介紹,“炒鞋”看似熱鬧,實則風險不少。首先,對於真實買家的“鞋迷”而言,除了要花更多的錢,還有可能遇到貨不對板。有的互聯網平臺雖然提供鑑別查驗服務,但並非完全靠譜,一旦遇到消費者投訴,結果就是予以退款和稍作補償。

其次,對於炒作買家而言,除了會遇到經銷商拿錢“跑路”、遲遲不發貨、匯率波動等不確定因素,一旦錢砸進去了又不能按時拿貨、供貨,只能自認倒黴之外,最重要的是並非每雙鞋子都能牟利,有些款式因售價低於成本價而只能囤積,資金鍊會面臨斷裂風險。所以“炒鞋”還是需要謹慎,畢竟這個圈子裏真能“炒”出豪車、豪宅的人是少之又少。

拒絕“收割韭菜”,理性追逐消費新潮流

據天貓發佈的報告顯示,手辦、潮鞋、電競、攝影以及Cosplay,是“95後”中最“燒錢”的五大愛好。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上半年“毒”“nice”“識貨”這三家潮鞋交易平臺的融資額就超過10億元。“盲盒”頭部企業泡泡瑪特2011年至今已完成至少六輪融資,52TOYS、十二棟文化等也已完成多輪融資。

業內認爲,隨着年輕人喜愛潮流文化和社交屬性的玩法,各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以滿足更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但是,創業者和投資人在打造“網紅”時應注意行業規範和保持自律,同時年輕消費者應避免盲目跟風。

“潮流文化類產品更多是通過理念和價值觀去引發消費者需求,過多的炒作只會提前透支行業生命力,也會暴露諸多亂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表示,從消費者投訴和質疑來看,目前潮鞋交易平臺的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發貨速度、惡意扣款、退換貨難等,這些都影響了市場秩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認爲,大家對於新事物初期發展階段應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包容,但是經營誠信不可缺,倘若都做着“一夜暴富”的美夢,通過營銷炒作和投機取巧來牟利,則不利於消費的健康發展,有關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降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