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易經》在古代,是用來幹嘛的?古人是如何用易經的智慧指導生活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得不搞清楚一個問題:易經是何人而作,因何而作?

據《易經繫辭下》中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同樣類似記載的還有《三皇本紀》。

在正史《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通過上面的古文獻記載,我們看到易經最初是在人文始祖伏羲氏發明創造的。易經在產生之初就是爲大衆服務的,原始部落時期可以用它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比如通過觀察天文星體的位置來確立時令,看看最近該種什麼;又比如今天準備出去打獵,要看看有沒有雨;又或者有新人要結婚了,看看哪天是良辰吉日等等。

總而言之,易經的本質可以理解爲古人總結出的一套抽象而又具體的宇宙觀和方法論,說白了易經就是古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的總結自然規律而成的一部經典,用於指導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精神生活,讓後人可以少走彎路,趨吉避凶。開創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後來隨着社會的進步,階級的產生,易經就成爲了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統治階級(即帝王)用易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目的是爲了順應天下大勢,鞏固政權、強盛國家。

說到這,我給大夥列舉兩個有趣的故事方便大家去理解。

在商周時期,那時候的人應該是最信天命測算的,動不動的就得佔個卜,一般都喜歡夜觀天象以測吉凶,甚至就連帝王每天去哪個妃子的房間睡覺,都要根據看月亮的陰晴圓缺、搖一搖(特指龜甲占卜)等方式來決定。

還有一個是在春秋時期的晉獻公。

話說晉獻公當時迷戀一個叫驪姬的美女,想把她納爲愛妃。那個時候,流行龜甲占卜。遇到這等大事,沒的說,弄只烏龜來占卜一下吧。

於是又是鑽孔又是燒,好不容易占卜的結果出來了:“不吉!”

可是晉獻公真的喜歡這位美人啊,怎麼辦呢?

晉獻公就想:換別的占卜試試。這次不用烏龜了,改用蓍草,這次結果讓晉獻公很滿意:“吉!”

晉獻公很高興:“蓍草說得很有道理,比烏龜的話中聽,咱們就聽蓍草的!”

占卜官一聽立馬坐不住了,一臉正氣地說:“大王,專業問題您得聽我們這些專家的,龜甲的佔辭說得非常明確了:您要納驪姬對您不利,會害了您的江山社稷啊。

可晉獻公不聽啊,到底還是輸給了美色,最後害得是自己丟掉了江山也害死了自己的親兒子。

我告訴大家,這說明個什麼事哈,在古代,易學有着至高無上的學術地位,易經不僅能預測個人的命運吉凶,甚至能預測國家興衰。並且預測得非常準確,而懂得易術之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很高的。

到了唐代,隨着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統治階級將易學在生活裏應用規範做成了曆書,即最早時期的老黃曆。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而此類豐富的趨避內容,其實早在伏羲創易的時候就開始應用於社會實踐,可能只是礙於技術的限制,沒有形成明確的書版記載,所以纔有了易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說法。

那我們知道了古代人是這麼應用易經的,擱到現在是不是也一樣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說古人需要用易經智慧來完成的活動我們照樣需要,甚至說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應用領域是更加多元化的,比如說在古代嫁娶基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麼一個流程,到了今天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看看什麼時期我的桃花運比較旺,什麼卦的人比較適合我,在什麼環境裏更容易表白成功,選哪個良辰吉日完婚等等都是我們現代人應用易經的便利。

所以說呢,我們當代人不但要好好享受古人留下來的易學智慧帶給生活的便利,我們還要將這種優秀的傳統易經文化傳承發揚下去,讓更多的人也能體會到這種福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