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鍾琪(1686—1754年),字東美,號容齋,漢族,清四川成都人。宋朝民族英雄岳飛嫡傳後裔。據《清史稿》載,鍾琪之父嶽升龍,康熙三十五年隨駕西征噶爾丹,功擢四川提督。嶽鍾琪由捐同知改武職從軍,康熙五十八年,“以先鋒隨康熙子永禵入藏”平亂,打箭爐大捷,擒叛軍頭子蘭佔巴,長途奔襲,神兵天降,佔領拉薩。康熙六十年師還,功擢四川提督,賜孔雀翎,三十六歲的嶽鍾琪成爲大清西部的封疆大吏。

1723年,雍正帝即位。同時青海蒙古族和碩部羅卜藏丹津發動叛亂,企圖將青海和河西走廊的部分土地從中國版圖分裂出去,嶽鍾琪以奮威將軍奉調爲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的副將參贊軍務,出師青海平叛,其間協助年羹堯制定了“乘春草未生”、“搗其不備”的戰略方針,親率一萬五千步兵大破羅卜藏丹津十萬叛軍,直搗其老巢莊浪衛以西的桌子山、棋子山,全殲叛軍餘孽,只羅卜藏丹津一人女扮男裝“遠遁”。這次平叛大勝往返只用了兩個月,被雍正帝贊爲“奇功”。此後,因年羹堯居功自持,開罪了雍正,“副將”嶽鍾琪得以領大將軍印,擢升爲川陝總督,賜爵三等公,以漢人而進入大清皇權核心層,軍政獨擋。1726年,領“寧遠大將軍”印,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勾結沙俄發動的叛亂;1728年再領“寧遠大將軍”印,平定了蒙古噶爾丹策零在沙俄支持下發動的叛亂。這兩次平叛大捷,安定了邊疆,鞏固了大清版圖的完整,均得到雍正表彰,也讓嶽鍾琪每戰必勝的威名遠揚。另外,嶽鍾琪還深謀遠慮,提出了一系列治理邊疆的策略。其中,1727年冬,請以陝、甘兩省丁銀攤入地畝徵收,從次年開始實施;再次年,烏蒙、鎮雄等皆改土歸流,強化了中央對邊疆多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另外,嶽鍾琪還組織生產,開發水利,史載“自河西寨,至石嘴子築堤二百里,開渠一道,建水閘一座”等等,使邊疆生產得以恢復發展,大受邊疆少數民族的歡迎。

1728年2月,川人盧宗漢在成都大街上高呼:“從嶽公爺造反!嶽公爺帶領川陝兵馬造反!”這一瘋狂舉動使嶽鍾琪震驚之餘當即命提督黃庭柱將其捉拿“嚴鞫”,並迅即以“因私事造蜚語無主使者”砍頭上報雍正。多疑善變的雍正不動聲色,諭旨安慰“數年以來,讒鍾琪者不止謗書一篋,可朕無從理它”。向嶽鍾琪“示以恩秀”。而時隔三月,“靖州諸生曾靜遣其徒張熙投書鍾琪勸其反”。《清史稿》記載,嶽鍾琪接待張熙,虛與委蛇,“與設誓俱得靜始末疏聞”,人犯也押送京師,曾靜、張熙等被殺儒生達一百二十三人之衆,連入土半個多世紀的大思想家呂留良都被剖棺戮屍。嶽鍾琪在這場文字獄中的表現終於被雍正表彰爲“忠”。

嶽鍾琪對自己的“異族之主”如此忠心耿耿,矢志不貳,但仍然免不了被以雍正爲首的清朝統治集團猜忌。大學士鄂爾泰“揣摩聖意”後,奏劾鍾琪“專制邊疆”、“誤國負恩”等等。雍正即下旨“盡奪”鍾琪官爵,“交兵部拘禁”。1737年,嶽鍾琪和其祖上岳飛一樣,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斬立決”,再由雍正“法外施恩”,改了“斬監候”。

幸運的是,在嶽鍾琪入獄第二年,雍正帝意外猝死,乾隆繼位;更慶幸的是,不久,四川大小金川等地叛亂再起,雍正在位時安插的大將軍廣泗等勞師無功,有了“用武之地”的嶽鍾琪才被新主子乾隆從獄中提出複用,先任其爲四川提督,領兵出師平叛。後平定大小金川捷報到京,乾隆大喜,加封嶽鍾琪太子少保、賞還三等公爵位。1754年,在得勝還師途中,嶽鍾琪卒於四川資州,大清“三朝武臣巨擘”,一代將星隕落!

嶽鍾琪之所幸,以其既爲名將,因國有戰事使而得展其才,且能善終於戰陣;嶽鍾琪之所悲,以其既生爲武穆之後,先祖以女真爲敵,而鍾琪以女真(滿族爲女真後裔)爲忠,寧不辱於其祖之英名乎?尤其當鍾琪誘捕曾靜諸漢儒並押送清廷,其已成爲清朝王朝忠貞不二的“奴才”。然而,即便嶽鍾琪以如此行動向主子表白忠心,但依然難以平息清朝朝廷對他的猜疑和加罪。此非嶽鍾琪之悲,而是所有向清朝王朝俯首乞憐的整個漢民族的悲哀。因爲是時的中原華族士子,經元、明、清朝(初期)不斷廷辱杖斃、砍頭斷髮的政治高壓,投降與臣服,已經成爲多數士子的無奈選擇,中華民族骨子裏的忠義血性,自曾靜之人爲鍾琪誘捕告發之時,已然再爲戰慄湮滅,使吾等三百年後之後人,不勝其悲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