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板兒豆腐,就是熱豆腐。姐姐帶着弟弟去買菜的路上,弟弟要喫板兒豆腐。

濟寧最有特色,最最有特色的小喫,是板兒豆腐。

板兒豆腐,就是熱豆腐;熱豆腐,也就是嫩豆腐。

板兒豆腐的特色,不僅僅是口味,更在於它的喫法。

每天差不多在相同的時候,悠長的街巷中,就會傳來悠悠的吆喝聲:“熱豆腐來啦!”眼看着小車一步一步走近,溼淥淥的白布上冒着白白的熱氣,豆香味兒在空中瀰漫着,引得行人佇足,叫一聲:“來一盤兒熱豆腐!”

掀開熱騰騰的白布,露出白白嫩嫩軟軟顫顫的豆腐來。車把上面掛着的水桶,濟寧這個地方的人們稱之爲“梢”,裏面裝的是清水,水中飄着幾塊泡得發白的木板兒。這就是“板兒”了,板兒豆腐就是因此得名。

伸手撈出板兒來,切下一塊豆腐放在板兒上,豆腐刀在板兒上飛快舞動,將豆腐化作小塊兒。賣豆腐的抬起臉來問:“辣椒醬多放還是少放?”喫家看着板上豆腐,嚥下口水,大聲地回答:“多放,多放好喫!過癮!”

豆腐刀伸進辣醬瓶中,抹出辣醬來,平抹在切好的豆腐上,紅紅的醬,白白的豆腐,熱熱的,香香的,辣辣的,看相好,味道誘人。喫家接過來,忙不迭地低頭“吸吸溜溜”喫起來。板兒放在嘴邊,有人是由左向右喫,有人是由右向左喫的。動作利索、快當,一轉眼功夫,一板兒的豆腐就吸進了肚中去了。

一隻手遞還了板兒,一手抹一下嘴,口中還在“吧嘰吧嘰”地品着味道。

板兒豆腐好喫,捎帶手的事兒,一點也不耽誤事兒,熱豆腐是小喫,現在也叫“快餐”。

現在的板兒豆腐,仍然還是許多年前的熱豆腐,只是小車改了三輪車,板兒上面套了塑料袋,比以前講究了,講究衛生,不再是一塊板兒共用了。

做豆腐是技術活兒,也是辛苦活兒,掙的是辛苦錢。運河邊上這賣豆腐的形像,一臉的憨厚,一看就是實在人。

姐姐帶着弟弟去買菜的路上,弟弟要喫板兒豆腐。姐姐給弟弟買了一板兒,自己卻不捨得喫,只在旁邊看着弟弟喫,姐姐真好!有個好姐姐,這孩子有福氣!

老濟寧的一道風景,蹲在街邊上喫熱豆腐,甭管大人小孩,都是一個架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