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越来越多给李鸿章洗地翻案的文章,把李鸿章鼓吹成对抗列强的爱国民族英雄,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接受过正式教育的我们都知道,根据历史教科书以前的文章,李鸿章确乎是个卖国贼,大家也学了这种观点。而如今的社会却有“学者”在为他鸣冤,要为他平反。甚至一部《走向共和》,能够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忧国忧民的李鸿章,也不失为一个舆论导向的强力论证了。《走》片有很多进步的一面,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但得寸进尺,不仅“翻供”,还想进一步“美化”,也确实过了头。

李鸿章

屡签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真中堂

1878年,琉球王国即将走到最后时刻。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向李鸿章提出上中下三策以避免日本吞并琉球国:上策直接出兵琉球向日本表明必争决心,中策据理说明并约琉球内应,下策为外交文书反复抗辩。

李鸿章毫不迟疑选择下策:

“言之不听时复言之,日人自知理拙,或不敢废藩制改郡县。若言之不听,再援公法商会各国公使,申明大义。各使虽未必助我以抑日本,而日人必虑各国生心,不至灭琉国而占其地。”

这样寄希望于西方列强口头干涉,不敢与日本动真格的策略,自然是毫无用处。

1879年,第二次琉球处分发生,五百年琉球中山国亡于日本之手。

2.1882年,李鸿章委任德国普鲁士贵族穆麟德前往朝鲜监管朝鲜海关与外交事务,也就是帮助清朝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明白交涉、关税各事,性情忠实,颇愿为贵国效用。

日本人最畏德国,又忌穆麟德,吾最憎日本人之侮贵国,故出送穆麟德而制之,日人必不敢如前恣横也。

结果这位李中堂看好的人才,居然鼓动朝鲜王室“引俄拒清”,引发朝俄密约事件。

1885年,李鸿章无奈下令罢黜穆麟德。

3.1884年,袁世凯出兵平定了朝鲜开化党与日本驻朝公使竹添发动的意在使朝鲜独立的甲申政变。当时日本尚且无力与清朝抗衡,决定和谈。

结果,在李鸿章的指挥之下,无论是法理上还是实力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清政府,签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日本得到出兵朝鲜权利。

可以说,甲午战争是此时埋下了伏笔。

李鸿章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

3.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朝鲜加上琉球,换言之大日本帝国能有之后半个世纪的武运长久,李中堂当居首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若不是深得人心,怎会流传至今。

是李鸿章在离京去两广任上之前,还作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和一个国家签订了贸易专条,就是比利时国王私属的刚果自由邦,那个完不成橡胶采量随时断手的野蛮殖民地!

为什么刚果自由邦要和清朝建交?很简单,想从中国运输劳动力过去继续像非洲黑人一样奴役。(清朝跟刚果是不设公使的,之后曾经想以此为范本和称帝的朝鲜国王进行外交,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和大韩帝国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

幸亏当时正值戊戌维新,李鸿章签完这条约又正好离京下野,因此没有付诸实施。不然非洲大地上又要多出一堆被砍手的黄种人了。至于李中堂关于国内情势的眼光,人家可是有远见到要弃关外守海疆,还好是有左宗棠等人。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

他在之后参与的事件中,逐渐暴露出他的弱点。多次处理国事的失误,也让国家更加贫乏。这也是他主政的中国,却依然在不断的走下坡路的原因。如果不是中国还有左宗棠、冯子材、邓世昌、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支撑,中国只会沦陷得更加快。左宗棠大骂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还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骂得不仅狠而且对,李鸿章就是因为过于妥协,而落了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出使

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中法越南战争爆发时,淮军的潘鼎新被命令守卫镇南关,结果法军一来即撤退,并且大肆抢掠周边平民。张之洞则调动冯子材、王孝祺来反击,最终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时候清政府又要见好就收,李鸿章主张讲和,签订了丧失越南宗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张之洞也因此和李鸿章不和。法国本来是失败者,却获得了有利的条约,这也就是主和派李鸿章的大过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