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越來越多給李鴻章洗地翻案的文章,把李鴻章鼓吹成對抗列強的愛國民族英雄,實在是讓人不忍直視。接受過正式教育的我們都知道,根據歷史教科書以前的文章,李鴻章確乎是個賣國賊,大家也學了這種觀點。而如今的社會卻有“學者”在爲他鳴冤,要爲他平反。甚至一部《走向共和》,能夠塑造出一個嶄新的憂國憂民的李鴻章,也不失爲一個輿論導向的強力論證了。《走》片有很多進步的一面,還原了部分歷史真相,但得寸進尺,不僅“翻供”,還想進一步“美化”,也確實過了頭。

李鴻章

屢籤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真中堂

1878年,琉球王國即將走到最後時刻。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向李鴻章提出上中下三策以避免日本吞併琉球國:上策直接出兵琉球向日本表明必爭決心,中策據理說明並約琉球內應,下策爲外交文書反覆抗辯。

李鴻章毫不遲疑選擇下策:

“言之不聽時復言之,日人自知理拙,或不敢廢藩制改郡縣。若言之不聽,再援公法商會各國公使,申明大義。各使雖未必助我以抑日本,而日人必慮各國生心,不至滅琉國而佔其地。”

這樣寄希望於西方列強口頭干涉,不敢與日本動真格的策略,自然是毫無用處。

1879年,第二次琉球處分發生,五百年琉球中山國亡於日本之手。

2.1882年,李鴻章委任德國普魯士貴族穆麟德前往朝鮮監管朝鮮海關與外交事務,也就是幫助清朝加強對朝鮮半島的控制。

明白交涉、關稅各事,性情忠實,頗願爲貴國效用。

日本人最畏德國,又忌穆麟德,吾最憎日本人之侮貴國,故出送穆麟德而制之,日人必不敢如前恣橫也。

結果這位李中堂看好的人才,居然鼓動朝鮮王室“引俄拒清”,引發朝俄密約事件。

1885年,李鴻章無奈下令罷黜穆麟德。

3.1884年,袁世凱出兵平定了朝鮮開化黨與日本駐朝公使竹添發動的意在使朝鮮獨立的甲申政變。當時日本尚且無力與清朝抗衡,決定和談。

結果,在李鴻章的指揮之下,無論是法理上還是實力上都佔絕對優勢的清政府,簽下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日本得到出兵朝鮮權利。

可以說,甲午戰爭是此時埋下了伏筆。

李鴻章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

1.議定兩國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

3.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

朝鮮加上琉球,換言之大日本帝國能有之後半個世紀的武運長久,李中堂當居首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若不是深得人心,怎會流傳至今。

是李鴻章在離京去兩廣任上之前,還作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和一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專條,就是比利時國王私屬的剛果自由邦,那個完不成橡膠採量隨時斷手的野蠻殖民地!

爲什麼剛果自由邦要和清朝建交?很簡單,想從中國運輸勞動力過去繼續像非洲黑人一樣奴役。(清朝跟剛果是不設公使的,之後曾經想以此爲範本和稱帝的朝鮮國王進行外交,不過最後還是決定和大韓帝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

幸虧當時正值戊戌維新,李鴻章簽完這條約又正好離京下野,因此沒有付諸實施。不然非洲大地上又要多出一堆被砍手的黃種人了。至於李中堂關於國內情勢的眼光,人家可是有遠見到要棄關外守海疆,還好是有左宗棠等人。

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

他在之後參與的事件中,逐漸暴露出他的弱點。多次處理國事的失誤,也讓國家更加貧乏。這也是他主政的中國,卻依然在不斷的走下坡路的原因。如果不是中國還有左宗棠、馮子材、鄧世昌、林則徐等民族英雄的支撐,中國只會淪陷得更加快。左宗棠大罵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還說:“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罵得不僅狠而且對,李鴻章就是因爲過於妥協,而落了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出使

在其位而不謀其政

中法越南戰爭爆發時,淮軍的潘鼎新被命令守衛鎮南關,結果法軍一來即撤退,並且大肆搶掠周邊平民。張之洞則調動馮子材、王孝祺來反擊,最終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這時候清政府又要見好就收,李鴻章主張講和,簽訂了喪失越南宗主權的不平等條約。張之洞也因此和李鴻章不和。法國本來是失敗者,卻獲得了有利的條約,這也就是主和派李鴻章的大過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