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带领“中国风社团”寒假期间顶着寒风去义卖朱仙镇木版年画,耐心给路人讲解年画知识、介绍同学们的爱心活动,最后把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雅歌聋儿中心的孩子们。她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小公民,坚持帮助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坚持给家人和同学宣传低碳文明生活理念,外出游玩总不忘随手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举手投足见文明。

中国十大“最美少年”,从他们身上能够悟出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1、张嘉昕:身边的雷锋

张嘉昕,18岁,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高三学生,2011年,他发起成立了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朝阳公益社团”,2014年2月这个社团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学生社团,他也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志愿者。3年多来,他和义工服务队员们走进了市内16个区县的78家敬老院,给老人们读书读报、洗澡叠被、按摩喂饭;他们还经常到瑞丽园圆梦智障患者启蒙基地、天津市慧灵智障患者启蒙教育基地,给智障孩子做饭、喂饭、洗碗、打扫房间,带他们到户外玩耍、锻炼,教他们串珠子、拼积木,教他们穿衣、上厕所、到市场买菜;他们还到河北省隆化县的偏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送去玩具、图书、体育用品,小同学们亲切地称张嘉昕为“我们身边的雷锋”。

2、李昂:反哺的典范

李昂,2002年6月出生,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岭南路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曾被评为邯郸市美德少年和河北省三好学生。他爱学习,喜欢读课外书,成绩优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自觉完成各科作业,作业书写整洁美观。他乐于助人,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复习功课,检查作业。他诚实善良,生活节俭,从不乱花零钱,吃零食,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2013年11月,李昂的妈妈不幸患上了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急需移植造血干细胞。为了挽救妈妈的生命,他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妈妈给了我生命,我也要给她一次生命”,李昂以坚强和勇敢为母亲赢得了重生的希望,被网民誉为“反哺的典范”。

3、陈彦颖:心系山区的上海娃

陈彦颖,15岁,上海市青云中学学生,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生十佳道德实践风尚人物。从2008年以来,她就投身社会公益服务中。积极参加国际志愿者服务和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务工作,向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少年介绍上海、宣传中国。2011年夏天,一封来自广西偏远山村学生的求助信牵动了陈彦颖的心,从此,她和父母开始四处募书,捐献图书3000多册,建成了巴马平洞中心小学图书室,在陈彦颖的倡议和社会各界帮助下,当地的3所小学都有了自己的图书室。去年陈彦颖生日当天,一群山里娃翻山越岭去镇上通过QQ为陈彦颖献上了一曲生日祝福歌,如今他们之间往来书信有150多封。她被人誉为“心系山区孩子的小志愿者”。

4、郑昊冉:“心灵驿站”小站长

郑昊冉,14岁,江苏省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3)班学生,曾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徐州市美德少年荣誉称号。他经常协助老师开展学校公益活动、热心为同学服务。自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利用寒暑假,把同学、好友组织起来,成立“心灵驿站”,建立家庭图书室;将假期里的同学们,特别是留守儿童,组织成小小的乡村少年宫,安排他们读书、讨论、做游戏,到社区表演节目,举行义卖活动。有一次当他得知一位同学的母亲病重、家庭十分困难后,就和“心灵驿站”的同学们,带着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及现金到这位同学家中,和他一起交流、互勉。小小乡村少年宫一办就是5年,受到人们的称赞。

5、快乐中队:不让妈妈太累

“快乐中队”是别人对他们的称呼,其实他们是浙江省金华金东区东孝小学五(1)中队,2013年被评为十大“最美浙江人·美德好少年”。

队中有一名叫项俊杰的学生,患上了肌肉萎缩症,行动不便,出行困难。于是,五(1)中队的同学们每天早上都会帮项俊杰拎着书包走进教室,中午分餐时,同学们总会第一个把饭菜端到项俊杰的面前……为了让项俊杰感受到课间活动的快乐,同学们还专门为他创设了特别的课间游戏。在校园的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一群同学推着轮椅行走在校园的小道、运动场上,5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同学们说:“我们这样做,能减轻一些项俊杰妈妈的负担,不能让妈妈太累!”

6、李玉坤:爱心小天使

李玉坤,12岁,河南省开封市县街小学学生,2013年荣获第五届河南省美德少年。她热心公益活动,曾发起组织“中国风”“爱心”“绿色环保”等公益社团,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她曾独自到开封市博物馆联系协商,带领“中国风社团”担任博物馆的“北宋文化展”“中山舰”主题展览的义务讲解。

她带领“中国风社团”寒假期间顶着寒风去义卖朱仙镇木版年画,耐心给路人讲解年画知识、介绍同学们的爱心活动,最后把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雅歌聋儿中心的孩子们。

几年来,她组织的“绿色环保社团”在郑开大道种下一片爱心林,并多次制作环保宣传单、护绿卡向过往市民讲解环保的重要性,被称为“爱心小天使”。

7、罗光远:家里的“第二劳动力”

罗光远,16岁,四川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建新学校八年级(2)班学生,曾荣获四川省美德少年荣誉称号。罗光远家离学校有15公里,他每天坚持走路上下学,因为母亲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还要和父亲一起照顾70多岁的老奶奶、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罗光远从小就帮助父亲,爸爸整天在地里忙,很多家务事自然就落在他这个“第二劳动力”身上。八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了做饭、煮猪食,跟着父亲上山种玉米、下田插秧……现在的罗光远已是做家务、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农忙时,小光远还帮助邻居打谷子、收包谷、挖红薯,乡亲们都说他是乐于助人、能干懂事的好孩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罗光远最喜欢的名言。

8、张竞文:同学喜爱的小班长

张竞文,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中学初一学生,2012年被评为贵州省美德少年。张竞文喜欢书法、绘画、舞蹈、朗诵、写作,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在老师心中,她是一名得力的小助手;在同学眼中,她是大家喜爱和拥护的小班长。班上的黑板报、班队活动和手抄报,都是她带领同学自行设计、主持、编写。对学习,她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她勤俭节约,把节约下来的零花钱用来购买书籍,在班上办起了小图书角,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她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小公民,坚持帮助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坚持给家人和同学宣传低碳文明生活理念,外出游玩总不忘随手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举手投足见文明。

9、旦增康典:藏族男孩的精彩

旦增康典,11岁的藏族少年,在西藏山南地区第三小学五年级(3)班学习,2012年荣获西藏自治区首届“格桑梅朵杯·美德少年”。旦增康典自入学以来,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环保之星、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等许多奖项和荣誉称号。他懂礼貌、守纪律、关心班集体、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和赞誉。在学校组织的多次捐款活动中,他带头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旦增康典兴趣广泛,多才多艺,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业余时间还很喜欢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他还是班级黑板报的主创,承担了文字、绘画、布局,把黑板报办成了班级的一个亮点。

10、迪丽娜尔:民族团结好少年

迪丽娜尔·阿不力克木,15岁,新疆青河县中学八年级(8)班的维吾尔族学生,曾获“新疆民族团结好少年”荣誉称号。迪丽娜尔的奶奶是全国道德模范阿尼帕,共养育了19个孩子,其中10个是收养的汉、回、哈萨克族孤儿,加上奶奶的女婿、儿媳,全家共6个民族、30多口人。她从小生活在由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心灵里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自入学以来,迪丽娜尔一看见同学产生误会,闹矛盾,总会挺身而出,主动做他们的小翻译,让他们重归于好。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迪丽娜尔主动与哈萨克族学生阿依古丽结成“手拉手”小伙伴,一年多来,阿依古丽的学习和汉语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