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垃圾分類不是靠陳立雯一個人,。陳立雯說:垃圾分類若要真正做成,。

文/北洋君

年前有這樣一條新聞

嚇壞了大家:

人類糞便中發現塑料微粒!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難道塑料都可以悄無聲息地

進入我們人體了嗎?!

答案更加令人震驚:

人類不僅正在喫塑料,

而且每年喫得還不少!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其中愛喫海鮮的人,

每年可能喫下多達

11000顆的塑料微粒!

這些塑料不會被人體吸收。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人類扔掉的白色垃圾,

又通過食物鏈流到我們的餐桌上!

回到我們的胃!

在全世界都在爲

塑料污染問題而頭痛不已的時候,

前幾天,

一個“收垃圾”的海歸女碩士,

上了央視《新聞調查》欄目。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在將手伸向垃圾桶就是陳立雯

這個來自河北滄州的姑娘,

最廣爲人知的身份,

是農村老鄉口中“收垃圾的”,

但她同時還一位碩士畢業生,

留學歸來的“海歸”!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她沒有像她大部分同學那樣,

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傳道授業,

做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師,

而是跑到最髒最臭,

垃圾氾濫的地方,

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收垃圾。

但某種意義上來說她也是“老師”,

只不過教的內容是垃圾分類。


別人對垃圾嫌而避之,

她卻將其視爲珍寶。

這個冀東南村莊裏唯一走出去的留學生,

在2018年夏天回到家鄉,

跟着三輪車收垃圾、

挨家挨戶指導垃圾分類,

“與農村垃圾過不去”。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NO.1

一張照片,

讓她走上環保道路

陳立雯出生於河北滄州獻縣西蔡村,

直到考上大學才離開家。

小時候玩耍的鄉村是綠色的、清新的,

大自然的美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2005年從河北科技大學英語系畢業後,

她一邊當老師,一邊準備考研,

最終,她被天津師範大學錄取,

主修英美文學方向。

那個時候,她對自己人生的設想是,

畢業之後當個英語老師——

這也是父親對她的期望。

然而生活中總是會有很多不期而遇,

陳立雯的人生拐點在她碩士畢業前出現了。

當時作爲環保志願者,

她已經參與了很多次與環保有關的活動。

但這一次有所不同,

那是一次倡導垃圾分類的主題活動,

主辦方做了一個圖片展,

其中一張照片深深地震撼了陳立雯的心。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陳立雯當時看到的就是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一位美國攝影師拍攝的,

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

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只信天翁死去,

而導致它們死亡的大部分原因不是打獵,

而是人類拋棄的漂浮塑料垃圾。

由於沒辦法消化排出,

很多塑料就留在了信天翁體內,

運氣不好的直接會被刺穿內臟,

剩下的也將死於窒息

或胃容量減少導致的飢餓、脫水。


看着這張照片,

陳立雯震驚了,

她甚至能體會到它們生前所經歷的痛苦掙扎!

她想到了自己的家鄉,

這些年,出現在村莊和地頭的塑料越來越多,

這些很難降解的“白色污染”,

正在蠶食着她的家鄉,

她兒時記憶中的家園,

也變得越來越醜陋。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2008 年,中國全面推行“限塑令”,

2009年,與垃圾有關的社會爭論

特別是垃圾填埋場與焚燒場

選址爭議此起彼伏。

同一時期,導演王久良推出的

攝影展與同名紀錄片《垃圾圍城》

得到世界關注。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圖爲王久良攝影作品《垃圾圍城》


就是在2009年,陳立雯

從天津師範大學英美文學系碩士畢業,

畢業後她沒有找工作,

而是全職加入環保機構,

主要關注的方向就是垃圾處理。

雖然並不理解,

但她還是得到了父親的支持。

她經歷的第一個案子,

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謝勇案”。

江蘇海安村民謝勇的兒子謝永康

在2008年5月出生後,

很快被診斷爲腦癱、癲癇。

半年後,一紙拆遷通知讓謝勇意識到,

兒子患病或許與百米之外的垃圾焚燒廠有關。

他請教相關專家,得知垃圾焚燒廠

可能產生的污染物,

尤其是致癌物二噁英導致的孩童病症

與兒子症狀極其相似。

謝勇開始收集證據,

狀告江蘇海安垃圾焚燒廠致其子腦癱。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垃圾焚燒廠

謝勇案引起很大關注,

國內多家環保機構前往實地調研,

陳立雯也去了,

這是她接觸的第一個環保案子。

她說:“永遠都忘不了

見到那個孩子的那一幕。”

——當時已經是凌晨,

兩歲的小孩沒辦法站立,

癲癇發作時候咬破嘴脣滲出血。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此後,陳立雯各處調研,

研究如何阻止垃圾污染產生。

她發現,處理垃圾的兩大主要方式:

焚燒和填埋,對於環境和健康,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傷害。

2015年,陳立雯獲得了

加拿大一所大學的獎學金,

跟着研究全球電子廢物的導師學習環境史。

然後她又在美國南加州大學

師從歷史系學者約書亞·戈爾茨坦

研究中國垃圾分類和回收史。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戈爾茨坦和中國垃圾回收結緣20多年。

1996年,他在北京大學交流學習,

北京大量的回收廢品的拾荒者令其好奇。

那一年起,戈爾茨坦開啓了

研究中國垃圾分類和回收史的歷程。

導師的研究影響了陳立雯:

環境污染的整體後果

常常被弱勢羣體所承擔,這不公平。

海外讀書兩年裏,

陳立雯得以從一個歷史的維度

看中國的垃圾問題。

從2000年至今,

中國城市垃圾分類推行了17年,

但“始終流於表面”,

陳立雯覺得還是要繼續推動這個事情。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陳立雯深知:

“只有真正做好垃圾分類

才能解決焚燒和填埋產生的污染問題。

所以,我就一直想,

垃圾分類必須要推廣。”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指出:

“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

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

形成以法治爲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

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

頂層的重視讓當時

在海外讀書的陳立雯異常振奮:

“正是多年各種力量自下而上地持續推動,

最終形成合力,

帶來了高層對垃圾分類的重視。”

2017年,陳立雯回國之後,

開始農村垃圾分類實驗。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NO.2

垃圾分類與國民素質無關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回國後,陳立雯首先在北京

一些社區推廣垃圾分類,

她向一些社區的物業提出

撤掉樓道內外的公共垃圾桶,

讓每戶居民在家中先將垃圾進行分類,

再由專人到小區來統一收集。

然而,她的建議接二連三遭到了拒絕,

她發現真正讓垃圾分類落地太難了,

需要打通的環節太多了。

後來中國扶貧基金會找到她,

說河北淶水的南峪村毗鄰野三坡風景區,

正在發展山村旅遊和民宿項目,

原先一直存在的垃圾問題,

是村委會想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希望陳立雯能有辦法。

2017年,抱着試試看的想法,

陳立雯來到了南峪村,

她的垃圾分類計劃一提出,

立刻得到了村委會的認可。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在農村分出來的廚餘垃圾,

不像城市需要從一個社區運很遠,

農村的優勢在於它背靠土地,

只需簡易堆肥

就可以直接用到田地裏成爲肥料。

陳立雯覺得,

農村更適合作爲垃圾分類推廣試點。

6月份的一天,

陳立雯帶着給垃圾分類的桶,

隻身一人來到南峪村,

在村廣場,

這場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啓動了。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帶着幾分新鮮感,

南峪村二百多戶村民都加入了進來。

大家知道陳立雯是個碩士,

但仍然習慣叫她“收垃圾的”。

村支書段春亭今年55歲,

比陳立雯大19歲,

但他一直尊稱陳立雯爲陳老師,

因爲“陳老師”的到來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陳立雯挨家挨戶手把手教村民

如何把垃圾進行準確分類,

她認爲這是最有效的宣傳方式。

每家垃圾分類的“標配”

是兩個桶和一個網兜,

桶用來裝“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

網兜裏裝“可回收垃圾”。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什麼叫廚餘垃圾?

什麼叫其他垃圾?

哪些屬於可回收垃圾?

這些基礎的概念,

陳立雯必須“手把手”地教給村民們,

然後讓他們嚴格按照類別分裝。

第一次分類收垃圾的時候,

一個片區30多戶用了1個半小時,

因爲每走一戶,

她都要去告訴村民如何分類。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讓她感到意外的是,

村民們不但沒有牴觸,

對於垃圾分類還十分配合。

有兩個60歲左右的大媽拉着她的手說:

姑娘我可能不知道怎麼分,

你告訴我,我就按照你說的做。

還有不少村民主動過來幫她分發宣傳單,

小到購買分裝垃圾桶、編織袋,

大到改造運輸車、尋找堆肥場地,

在大家的幫助下,

陳立雯之前所設想的難題都迎刃而解。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在陳立雯的影響下,

遠在家鄉的父母親,

也已經習慣了買東西不用塑料袋。

以前談到垃圾分類,

有人會說中國人素質不高很難推廣,

陳立雯說:

沒有上過學的大媽都可以學會垃圾分類,

證明了環保理念跟素質無關。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NO.3

讓垃圾變廢爲寶

經過一段時間,

垃圾分類在村裏已經成爲一種儀式,

每天傍晚只要陳立雯一吆喝,

從村西頭到村東頭的人家都走了出來。

“垃圾不落地,定時定點回收。”

這是陳立雯從臺北學來的經驗,

這樣可以讓源頭垃圾分類的成果得以實現,

不會出現你前面把垃圾分好類,

回頭垃圾車一股腦

又混合在一起收走的情況。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陳立雯在用回收的廚餘垃圾進行堆肥

收上來的廚餘垃圾要運到堆肥場。

陳立雯雖然在農村長大,

卻沒有做過堆肥的農活兒,

只能求教於父親。

她按照父親說的方法“攪拌”,

因爲“手生”,手上磨出兩個大泡。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廚餘垃圾發酵成肥再返田,

其實是農村傳統的做法,

但後來農民更願意用化肥代替。

陳立雯想做一個試驗,

看用廚餘垃圾能形成多大量的肥料、

產生的肥料夠不夠用、農民用得好不好。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但堆肥並不是陳立雯的第一目標,

她想將垃圾變廢爲寶,

更期待的是能產生直接的經濟價值。

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會村民

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並養成分類的習慣。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愛上“撿垃圾”的陳立雯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但對於更多的村民而言,

陳立雯是個奇怪的人,

他們不理解一個女碩士爲什麼

跑到這窮鄉僻壤

來倒弄這些臭烘烘的垃圾。


60多歲的村民徐振國

每天放羊回來都能碰見陳立雯,

那個時間她正開着垃圾車挨家挨戶收垃圾,

徐振國總是要“好言相勸一番”。

他一度認爲陳立雯

是找不到別的工作才幹這事的,

自告奮勇要給她介紹個活兒,

說一個月收入最少三四千。


但當他明白過來

陳立雯做垃圾分類是爲了環境保護,

而且這是陳立雯的真實想法之後,

他先是沉默了,

然後才說了一句:

我才終於明白了,

什麼叫做造福下一代。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作爲環保公益組織

“零廢棄村落”的發起人,

陳立雯還在2018年年底,

來到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龍溪村,

幫助村民進行垃圾分類。


龍溪村和大多數中國農村一樣,

將垃圾集中清運到一個縣級垃圾處理設施裏

混合填埋或者焚燒。

這些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

面對來自城市和農村

不斷增加的垃圾也是不堪重負。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陳立雯到龍溪村之後,

幫助村民將廚餘垃圾從生活垃圾中

分出來資源化利用,

能在村裏堆肥的就在村裏堆肥,

村裏無法處理的,再清運出去。

使需要運走的垃圾減少了40%,

不僅使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還將堆肥後產生的有機肥,

無償送給農戶和當地果園。


“填埋過程當中氣體的問題,

沼氣的問題,硫化氫的問題,

廢水的問題,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廚餘。

在源頭的時候把它分出來了,

後端的這個污染控制,

一下子就變得簡單了。”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新的垃圾分類模式

已經爲老百姓們慢慢適應和接受,

但是這個模式要長期運行下去,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治理環境污染,

不僅需要垃圾分類桶、

收運車輛、堆肥場所等設施,

更加需要像陳立雯一樣

主動放下身段,

手把手去教村民給垃圾分類,

將環保的意識傳播到千家萬戶的

環保先行者。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連白巖松都說:“希望像她這樣的人再多一些”!


這就是陳立雯,

一個出身河北貧困農村的海歸姑娘,

她本有大好前程,

可以過安穩的生活,

卻把“收垃圾”當做自己的職業;

她本是弱小女子,

卻甘願做一個火種,

燃燒自己,照亮中國的環保之路!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家園是綠水青山,

但陳立雯真正俯下身,

義無反顧去做了,

這是她最可貴的地方,

我們都應該向她致敬!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NO.4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已提上日程

陳立雯首先選擇在農村推行垃圾分類,

是因爲在城市推行更加困難,

家庭做了垃圾分類,

可能還沒有出社區,

分好的垃圾就已經混到一起了!


垃圾分類不是靠陳立雯一個人,

也不是靠幾個環保公益組織,

而是靠一套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

靠各級政府的大力推進,

靠每個人的遵守和堅持!


陳立雯說:垃圾分類若要真正做成,

就是垃圾強制分類的那一天。

有法律和政策能爲垃圾分類提供支持,

未來中國城市和農村的

環境和生態健康才所有保障!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

《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

提出到2020年底,

在46個城市先行實施

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垃圾分類是個社會大課題,

也是一個大難題,

作爲普通人的我們,

面對垃圾分類的現實困境,

依然可以通過少用一個塑料袋,

少用一次吸管,

少點一次外賣來減少白色污染!

中國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收垃圾!央視點名,白巖松點贊!



如果我們對此依舊不屑,

那麼最終被我們扔掉的

塑料製品,

總有一天會回到我們的胃,

回到我們的身體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