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9年,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來到中國,與劉鶚、羅振玉、王國維成爲好友,並見識到劉鶚收藏的龜板,方知道中國文字有甲骨文的存在,如今日本文字中幾乎有60%還是漢字,日本學者從此對甲骨文的研究也由此起步,可以說劉鶚也是將中華文字文明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北京達仁堂藥店接到一張藥方,其中有一味藥叫“龍骨”,龍骨即古代的龜甲和獸骨,上面竟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文字,病者王懿榮,是一位古文學者、金石學家又兼南書房行走,國子監忌酒,他見到“龍骨”,認定其中必有祕密,即派人購得達仁堂的所有龍骨,又派人四處尋找,這一重大發現,致王懿榮欣喜若狂,不想王不幸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死於國難,因其家境困頓,後輩欲將父親收集的甲骨出售,以償還債務,正好賣給了在京爲官的劉鶚(鎮雲),劉鶚長期客居淮安,後與羅振玉成爲兒女親家,在劉鶚家中,羅振玉看到這些甲骨,不禁歎爲觀止,慫恿劉鄂拓墨排次。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其中的漢字文化伴隨着中華民族社會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符號,記載了文明發展和文化傳承。從新石器時期圖案符號到殷商後期應用文字的甲骨文,從先秦之後各式字體的演變,如篆、隸、行、草到今天的電腦文字,穿越了數千年的歲月,涵蓋了極其豐富的意蘊。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記錄載體,是歷代炎黃子孫用於表達思維記錄的文字符號,可謂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字史上獨樹一幟,如果說中華文明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中與漢字文化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而縱觀中華文字的發展,特別是後來經歷代先賢嘔心瀝血而形成的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註六種造字方法(其中核心應是象形),應該歸功於甲骨文。毋庸置疑,從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甲骨文的發展,標誌着漢字的形成。也許有人說甲骨文,只是古代人用於占卜,但如果沒有刻畫在龜殼的甲骨文,就不能形成後來的漢字,因此甲骨文的發現,對後來漢字文化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基礎。

甲骨文的發現應是清代文人學者對中華文字起源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在世界文字史上,是最具顯赫的一頁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壯舉!當我們對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作出貢獻的清代學者們點贊之時,我們不可不推薦我們淮安達人,即羅振玉、劉鶚,從這個意義上說,淮安人對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是作出特殊貢獻的。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又字叔言,號雪堂,晚號貞松老人。生於淮安淮城更樓車街?。自幼聰穎過人,很早就識字作文,因其祖籍浙江上虞,16歲時回上虞應試,得中秀才,但他並不十分重視科舉,1882年,1888年兩年鄉試落第後從此絕跡棘圍,潛心向學。直到39歲時才離開淮安,後潛心研究農業。1900年秋,應湖廣總督張之洞邀請出任湖北農務局總理兼農務學堂監督等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以遺 ?自居,避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19年回國,1924年奉溥儀之召,入值南書房。1928年遷居旅順,“九一八”事變後,羅振玉積極參與建立僞滿洲國活動,任僞滿國“監察院”院長。1937年辭職回旅順,從此專心從事著述,1940年6?月19?日病逝。

羅振玉在政治上存在重大污點,但在學術上卻頗有建樹和功績,堪稱一代國學大師,他一生治學勤奮,學識淵博,著作 身,成就斐然。集農學、教育學、甲骨學、金石學、敦煌學、古文字學、經?學,校勘學、簡 ?學,檔案學於一身,開一代風氣,澤被後世影響深遠。相較於其他方面,羅振玉最高學術成就毋疑是他對甲骨文的研究。董作?,王國維對其讚譽有加,郭沫若先生說羅振玉:“中國的文化史上,實際做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是以清代遺臣自認的羅振玉。”對於甲骨文的研究,學術界有“甲骨四堂”之說,羅振玉位居第一。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北京達仁堂藥店接到一張藥方,其中有一味藥叫“龍骨”,龍骨即古代的龜甲和獸骨,上面竟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文字,病者王懿榮,是一位古文學者、金石學家又兼南書房行走,國子監忌酒,他見到“龍骨”,認定其中必有祕密,即派人購得達仁堂的所有龍骨,又派人四處尋找,這一重大發現,致王懿榮欣喜若狂,不想王不幸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死於國難,因其家境困頓,後輩欲將父親收集的甲骨出售,以償還債務,正好賣給了在京爲官的劉鶚(鎮雲),劉鶚長期客居淮安,後與羅振玉成爲兒女親家,在劉鶚家中,羅振玉看到這些甲骨,不禁歎爲觀止,慫恿劉鄂拓墨排次?爲《鐵雲藏龜》。

羅振玉發現甲骨後,即投入對甲骨文的研究,1915年3月,羅振玉,親臨安陽小屯村,這是中國甲骨文研究學者第一次踏上商朝故都。羅振玉此行的意義如甲骨學家王宇信?所言,有王:減少了甲骨資料的損失,有利於研究工作的開展;擴大了甲骨文的搜求,爲甲骨學研究積累了資料;擴大了殷墟甲骨文以外出土文物的搜求,爲考古學研究積累了資料;對確定小屯村爲晚商都城和甲骨文爲晚商遺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義;甲骨文出土地點的確定,促進了1928年以後殷墟大規模科學發掘工作,從而爲殷商考古學的研究開了先河。此後,凝聚着羅振玉多年甲骨文研究成果的《殷墟書契考釋》一書出版,這標誌着甲骨學研究已由古董時期進入文字考釋時期,意義深遠。同樣在甲骨文研究領域取得斐然成績的郭沫若曾盛讚羅振玉:“甲骨出土後,其蒐集、保存、傳播之功,羅氏當居第一,而考釋制度也深賴羅氏。”故羅振玉被稱爲“甲骨四堂”之首,當爲名副其實。

對甲骨文發現研究的重大貢獻者,當推另一位淮安人,那就是劉鶚。

劉鶚(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號老殘。清?江蘇丹徒人,後寄籍淮安山陽縣,後長期居住淮城,死後也歸葬淮安。說其爲淮安人,當不爲過。

劉鶚博學多才,精於考古,在數學、醫術、水利等方面多有建樹。後來爲濟朋友之困,創作小說《老殘遊記》,竟一不小心而成爲清末四大遺素小說之首,又成爲小說家。而他最具成就的當屬對甲骨文的研究。

我國甲骨的早期蒐集工作,始於王懿榮,但後來王之後人將甲骨均賣給嗜古成性的劉鶚,劉鶚如獲至寶,一下子買了王家的1000多片甲骨,後又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收購甲骨,先後又購得3000多片,前後共得5000多片,對甲骨資料的保存和集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還識辨了40多個字,其深刻見解後來被日益多的研究證據所證明。此後,劉鶚將甲骨文拓本帶到了江南,羅振玉看到後慫恿其編印成書,1903年劉鶚從蒐集到甲骨卜辭中精選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共6冊),羅振玉,吳昌綏,分別爲書作序。《鐵雲藏龜》被後人評價爲“研究甲骨文字的許多著作的開路先鋒”,使甲骨文由僅供少數學者在書齋裏觀賞的古董,變成可研究的珍貴史料,由此擴大了甲骨文的流傳範圍,推動了甲骨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因此,劉鶚是甲骨文具有開拓者的作用,可貴的是劉鶚還是將甲骨文字介紹給外國學者的第一人。1899年,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來到中國,與劉鶚、羅振玉、王國維成爲好友,並見識到劉鶚收藏的龜板,方知道中國文字有甲骨文的存在,如今日本文字中幾乎有60%還是漢字,日本學者從此對甲骨文的研究也由此起步,可以說劉鶚也是將中華文字文明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文字毋庸置疑是中國文字的重要來源,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是世界文字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世界文字寶庫中獨樹一幟,熠熠閃光,而最早對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作出貢獻的學者中,就有我們兩位淮安人,他們的名字不僅已鐫刻在中華文明史冊中,也爲淮安增添了光彩和自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