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有句老话“力气是练出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粗活干多了,力气自然就练出来了,由于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每个人看上去都比较精壮,即使有些人比较瘦,但力气也是非常的大,肩扛一二百斤的粮食也是不在话下的,之前在农村盖房,没有机械的辅助,基本上都是几个人扛着预制板把上到房顶。相比现在,一袋150斤的粮食,能独自一人扛在肩上的几乎都很少,那么,40年前的农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为啥现在没有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每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望着窗外,回乡起儿时在农村的点点滴滴。那时的生活很艰苦,粗茶淡饭,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头却很足,很快乐,很充足。清晨大家迎着朝晖,三五热结成一群去地里干活,傍晚伴着星辉说说笑笑的回家。

不过对于孩童们最感兴趣的却是吃饭时,长辈们聚在一起聊的历史故事,奇闻轶事等等。不过有一件事,对我影响最为深刻,那就是大家在一起闲聊时,经常会聊到,谁谁谁家的力气是真大,肩扛300斤的粮食,谁谁谁盖房,一个人就抗着预制板上顶了。相比现在,一袋150斤的粮食,能独自一人扛在肩上的几乎都很少,那么,40年前的农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为啥现在没有了?说到之前农村的“大力士”,笔者也亲身看到过,在我有印象时,家乡的土地政策是按人头到家中,每年家里都有余粮,饮食生活还算不赖,但是耕种的方法却比较原始,那就是人耕地,有条件的则是牛耕地,种地都是弯腰种地,背挑谷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午”这句诗是当时人们实实在在的写照。

在农村有句老话“力气是练出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粗活干多了,力气自然就练出来了,由于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每个人看上去都比较精壮,即使有些人比较瘦,但力气也是非常的大,肩扛一二百斤的粮食也是不在话下的,之前在农村盖房,没有机械的辅助,基本上都是几个人扛着预制板把上到房顶。

还有之前有农业税的那时候,记得只要秋收一结束,将粮食晾干之后,村干部就会在村部喇叭上吆喝交公粮与农业税了,几公里的粮站,地走上个把小时。据说有些家户没有平车,就肩抗粮食,那时的粮袋都是麻袋,缝口的一代大概是200斤,有的人肩抗两袋,就去交公粮了。

当然,力气除了是练出来的,还是饮食,生活作息有关,要想有力气干活,就要一顿三餐,顿顿不落,每天到点就休息,这样才能保持充足的精神,才有力气来干活。而现在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年轻人对身体越来越不重视,整天抽烟喝酒,胡吃海喝,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而肩扛三百斤了似乎已经成了传说。那么你们那里有肩扛300斤的大力士吗?你对40年前的农村,肩扛300斤的大力士“遍地走”,为啥现在没有了?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