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設計者爲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爲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最初的樣子,這裏原本是明清政府舉辦重大慶典的重要場所,爲“T”型封閉的宮廷廣場,也代表着皇權的威嚴。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拍攝的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遠處爲長安街左門。當時長安街上,天安門兩側分別有長安街左門和右門。

長安街左門。明清天安門廣場爲“T”型佈局,北面爲天安門,南邊爲大清門(中華門),兩側爲長安街左右門。

天安門前的金水橋,遠處爲長安街右門。

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也稱“玉河橋”。

在正陽門上向北眺望,近處是中華門,遠處爲天安門。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紫禁城正門外的一個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用圍牆圍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進入的禁地。

天安門城樓上遠眺。1914年,北洋政府曾拆除天安門廣場兩側的千步廊等建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新中國從成立後,於1950年和1958年對天安門廣場擴建,最終形成如今的佈局。

1949年的天安門廣場。照片中的天安門廣場面積很小,遠處高大建築爲正陽門,還能隱約見到中華門(正陽門北側)。

(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字爲作者所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