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每一个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宝宝,都会收到上天送给他的一件礼物。

有的宝宝会收到一块画板,这样他们就能描绘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有的宝宝会收到一支话筒,这样他们就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

但有的宝宝,不仅没收到什么礼物,反而还被上天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五音不全的人,真的很不容易。他们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坚强的活在这个世上,光是为了躲避KTV,就花光了所有的力气。

有时他们也会控诉上天的不公,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尤其在看到下一代时,则更是忧心忡忡,生怕自己那点“优良细胞”会成为传家宝,“福泽”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五音不全是怎么导致的?”、“五音不全能调回来吗?”、“跑调会遗传吗?”……这一个个问题,相信五音不全的人多少都会有些困扰。不急,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五音不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什么是五音不全?

从字面上来看,五音不全里的“五音”,说的就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它们分别是“宫”、“商”、“角”、“征”、“羽”,对应着简谱里的1、2、3、5、6。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有七个音,可却要叫五音不全了。

其实,这个词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它会让人误以为跑调就是因为分辨不清音高所导致的。事实上,跑调的体现不仅在于分不清音高,它还体现在分辨不清节奏和音色上。

想要唱好一首歌,这三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如果三者同时欠缺,那么就可以认定此人是万里挑一的跑调高手了。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为什么五音不全的人通常不自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忙碌了一天,三五好友相约一块玩耍,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又准备转战KTV。此时你暗暗窃喜,好不容易练了三个月的歌,今天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可正当你点好了想唱的歌,准备一展歌喉之际,却不料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他仿佛歌神附体,人麦合一,唱的更是感天动地、如诉如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句也没在调上。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此时更崩溃的是,明明是你点的歌,可你却一句也插不进去,那仅剩的一点微弱乐感,一开口就被带到了姥姥家,可大家都是朋友,你也不好说些什么,只能独自一人窝在角落,暗自神伤……

此时你一定很纳闷,为什么有的人明明跑调很严重,可他却还是唱的那么开心,好像一点都听不出来呢?

其实你的想法是对的,他们就是听不出来。

跑调的问题,其实基本都是出在耳朵上,对于跑调的人来说,他们听不出或听不准音乐的音高和节奏,对于许多的音色也是分辨不清,这样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就很难把原本的音乐复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跑调的人不自知的原因。

五音不全是天生的吗?

就如开篇的那个笑话一样,不少受五音不全困扰的宝宝,都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一生下来就这样的。想想也是,许多跑调的人可能自有意识以来,就发现周围的人非常厌恶自己唱歌,往往一开口,旁边就开始“自己人,别开腔”。

久而久之,不少宝宝就开始心灰意冷,把自己的音乐梦想深埋心底,从此与KTV再无联系。

可事实上,先天就五音不全的人虽然存在,但比例属实不太高。

对于先天就存在跑调问题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失歌症(Amusia)。早在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Grant Allen)就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者。

在早期的统计中,失歌症的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4%左右,而在2001年,Isabella Peretz团队为了研究失歌症,创造了“蒙特利尔失歌症系列测评”,根据最新的和调查范围最广的失歌症测试来看,失歌症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约1.5%。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也许这时你会说,这不是还有1.5%,没准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呢。但其实呀,失歌症的表现非常夸张,一个典型的失歌症患者,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音高:临近的音高基本听起来都一样;

节奏:听不出节奏。换句话说,台上歌手正在唱歌,太下的观众用手打着拍子,这时如果有个观众小手无处安放,那他就八九不离十了;

旋律:所有歌基本听起来都一样。换句话说,王菲和约瑟翰•庞麦郎、《两只老虎》和《小星星》……在他们看来,全部是一坨,可怕的,噪音。

不协和音:听不出不协和音程的刺耳、听不出对于某个旋律或调的不协和音(不在调上)。

音色障碍:肖邦的玛祖卡听起来就像砸锅卖铁的工业噪音。

所以说呀,一般的跑调还算不上“失歌症”,这只能是严重到一定程度,才能享受的称号。

五音不全有得治吗?

不得不说,有点难。

之所以这么说,与我们的听力发育周期有关。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有听力了,通常是8周时听力开始发育,24周时发育完成。

所以,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是带着灵敏的听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是,随着孩子身边环境噪音的增多,如果父母没有很好的保护和训练孩子的听力系统,他们的听力是会逐渐“退化的”。比如汽车流量大的马路上(85分贝)、吵闹的餐馆(85分贝)、音量开得很大的随身听(110分贝)、摇滚音乐会(120分贝)和挤压后发出声音的玩具(135分贝)等,这些嘈杂的声音都在侵蚀着孩子的听力。

一般来说,从孩子7岁起,听力敏感度会逐渐下降;而到了12岁,就基本与常人无异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年人想要改善跑调问题,比较困难的原因。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给予他们一个好的听觉环境,是完全可以避免跑调现象的。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只可惜,现在的很多幼儿园,却并不是很重视这一方面。基本上熊孩子凑在一起,都不会小声的说话,完全是无控制地大声喊叫。像朗读、站队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鼓励孩子使劲大声喊。在这种超噪音的环境下,孩子们得不到纠正,任其错误地发展。杂乱无章的音响环境,很容易致使他们长大后分辨不出音的高低。

而且还有一点,现在的孩子听得很多都是抖音上的流行歌曲,而3—4岁的孩子,演唱音域基本是在1—6(do—la),现在大部分的网络流行歌曲,音域基本都超过了这个范围。强行去唱自己唱不上去的歌,自然就会跑调了。音域范围在宝宝能力之内的儿歌,才是最适合他们的。

当然,好的听觉环境不单单只是听音域范围内的音乐,像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等这些自然里的声音,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治五音不全,还是得从小抓起。

五音不全自救指南

当然啦,难归难,但为了能回到KTV的怀抱,积极的自救还是不能少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架钢琴或者电子琴。

之所以这里不说其它的乐器,倒不是因为其它乐器不行,而是因为钢琴、电子琴的音相对而言不容易跑,而像吉他之类的乐器,需要我们反复的调音,而且在弹奏的过程中,它的音都是会慢慢跑掉的,这对于跑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练走偏的。

当然,对于没有演奏需求的人来说,肯定是没有必要去买动辄上万的钢琴的,为了改善跑调的话,一架两三百的电子琴就完全足够了。甚至连琴都不用买,手机上下一个模拟钢琴的APP,效果也是一样的。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然后,让我们找到“中央C”,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和“DO”。

孩子唱歌跑调,别再怪五音不全了

再然后,我们要用很慢的速度,去感受这些音的音高,并模唱出来,要注意一定要慢哦,仔细的体会每一个音的高度和颤音。在这一阶段,可以用“啊”来代替“do”、“re”、“mi”的音名。

一开始,可以从上行的12345671开始,慢慢的变成17654321。

在这之后,可以变成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111,下行同理。

后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搭配了,总之核心目的就是一个,去感受不同音高之间的音程关系。

这样练习下来,坚持几个月,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改变的。

当然啦,对于家里有宝宝的同学来说,还是不如从孩子入手,给他们一个好的听觉环境。毕竟正是培养乐感的关键时期,他们培养起来,可比自救容易多了。再说了,就算自己唱歌跑调不敢在KTV唱歌,能听听孩子唱,也是很幸福的,你说是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