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兰顺大宅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新型建筑,格式是当时刚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大多建材都来自南洋。把当时海外流行的建筑形式“嫁接”到传统中式宅院,在这些侨宅中屡见不鲜。

上世纪30年代,涵江海运和商贸发达,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造就了一批富商和华侨。他们发家后,在涵江地区兴建的华宅美屋,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于一体,既继承了莆仙老民居的样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风格。那一时期的红瓦高墙下,流行着一股西洋风。

许多红砖建筑外表古色古香,内部精雕细琢,细节中混搭西洋元素。这类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下洋马兰顺、新桥头馨美堂、后坡顺茂隆三座大宅,堪称全市近现代建筑的精品。马兰顺大宅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新型建筑,格式是当时刚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大多建材都来自南洋。馨美堂底层为西式连续拱门,二楼却是传统中式古建风格,将东西方建筑工艺融为一体。

顺茂隆大宅采用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但护厝二楼护栏采用西洋铁艺装饰,大宅里还有很多当时新潮的构建。环埕院的基石墙上贴的花格瓷砖来自日本,历经70多年风雨,依然色彩光鲜。此前,有日本学者专门前来考察,说这种瓷砖在日本早已断产。

在华侨较集中的江口、石庭、塘头,随处可见上世纪50年代左右建造的精品侨宅。把当时海外流行的建筑形式“嫁接”到传统中式宅院,在这些侨宅中屡见不鲜。江口的佘氏六合祖居建于1938年,整体红砖砌就,红瓦盖顶,雍容华丽,二楼厅木地板上铺着针锦花纹陶砖,廊檐木雕繁复,刻有和平鸽,具有时代特征。

在江口东大村东源自然村,一座传统红砖厝左右两边各连着一座西洋楼风格的“六角亭”,在周边众多古大厝中独树一帜。这座大宅建于1925年,整座大厝是上世纪20年代莆田流行的住宅格局。

这些中西合璧老建筑是涵江当时商贸发达、被称为“小上海”的见证,是涵江古镇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实物例证,也是莆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涵江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设计自己的家宅时,把海外流行的建筑式样融入其中,改变原有的平房模式,发展为二层楼或三层楼,外观造型逐渐趋向自由开放。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