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蘭順大宅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傳統磚木結構相結合的新型建築,格式是當時剛流行的雙層七間廂迴廊式大宅院,大多建材都來自南洋。把當時海外流行的建築形式“嫁接”到傳統中式宅院,在這些僑宅中屢見不鮮。

上世紀30年代,涵江海運和商貿發達,市場空前繁榮,被譽爲“小上海”,造就了一批富商和華僑。他們發家後,在涵江地區興建的華宅美屋,融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特點於一體,既繼承了莆仙老民居的樣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築的風格。那一時期的紅瓦高牆下,流行着一股西洋風。

許多紅磚建築外表古色古香,內部精雕細琢,細節中混搭西洋元素。這類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下洋馬蘭順、新橋頭馨美堂、後坡順茂隆三座大宅,堪稱全市近現代建築的精品。馬蘭順大宅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傳統磚木結構相結合的新型建築,格式是當時剛流行的雙層七間廂迴廊式大宅院,大多建材都來自南洋。馨美堂底層爲西式連續拱門,二樓卻是傳統中式古建風格,將東西方建築工藝融爲一體。

順茂隆大宅採用仙遊民居雙座九間廂加護厝的傳統格局,但護厝二樓護欄採用西洋鐵藝裝飾,大宅裏還有很多當時新潮的構建。環埕院的基石牆上貼的花格瓷磚來自日本,歷經70多年風雨,依然色彩光鮮。此前,有日本學者專門前來考察,說這種瓷磚在日本早已斷產。

在華僑較集中的江口、石庭、塘頭,隨處可見上世紀50年代左右建造的精品僑宅。把當時海外流行的建築形式“嫁接”到傳統中式宅院,在這些僑宅中屢見不鮮。江口的佘氏六合祖居建於1938年,整體紅磚砌就,紅瓦蓋頂,雍容華麗,二樓廳木地板上鋪着針錦花紋陶磚,廊檐木雕繁複,刻有和平鴿,具有時代特徵。

在江口東大村東源自然村,一座傳統紅磚厝左右兩邊各連着一座西洋樓風格的“六角亭”,在周邊衆多古大厝中獨樹一幟。這座大宅建於1925年,整座大厝是上世紀20年代莆田流行的住宅格局。

這些中西合璧老建築是涵江當時商貿發達、被稱爲“小上海”的見證,是涵江古鎮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實物例證,也是莆田作爲歷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涵江人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在設計自己的家宅時,把海外流行的建築式樣融入其中,改變原有的平房模式,發展爲二層樓或三層樓,外觀造型逐漸趨向自由開放。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