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屹(著名文史作家,“太史令”合作作家,个人博客阅读量过千万,专注高质量文史文章的写作。欢迎关注。)

清王朝真是冷血,一旦政权稳定后,便将当初费尽心机、招降纳叛而来的旧明将臣,均打入《贰臣传》,这不但包括为其打下江山,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祖大寿等人,还将这些人分 为甲乙两编,标准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的收入甲编;其余毫无建树的,编入乙编。

对其中更有那不但降清,而且还降了李闯的,更是不耻,如那秦淮八艳顾横波的老公龚鼎孳,就被乾隆帝指名打入乙编,尽管他后来为清廷作了不少贡献也再所难免。而党崇雅正是如龚鼎孳般的人物,他被打入乙编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说起党崇雅现在是几无人知,但在他家乡知道的人还是不少,他最大的功绩当属为大清朝编纂了第一部法典《大清律集解附例》。我们现在看清王朝电视剧时耳熟能详的“斩监候”“斩立决”等词句,皆出自这党崇雅。

党崇雅,子于姜。陕西宝鸡人,明天启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李自成攻占北京前在通州归顺大顺政权,任职户部。同年清兵攻占北京降清,仍在户部补用。后改任刑部左侍郎。继擢刑部尚书,授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兼太子太傅。人称党阁老。康熙五年病逝,年82岁。

在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各色人等均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我们不能一味地用现代人之眼光来审势当时之人。政权更迭之时能审时度势,这符合中国古代良禽择木而栖之观念,如果说必须抱忠君死君之念,那成本将是很高的。想那当时能如陈子龙、张苍水的,能有几人,全国易服剃发,也仅江南引起几城反抗而已,众多我大汉之遗民,不都是顺从而为。总不能都叱之为汉奸吧。

党崇雅出生耕读世家,家境并不是太富裕,他发愤读书以求入仕,但似乎并不顺利,直到40岁党崇雅才考上了进士,他凭其聪明才智,不断迁升,明代崇祯末年任户部左侍郎。他虽抱定为朝廷作一番事业的宏图大志,但明朝政治已腐败到极点,民众生活陷入了绝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党崇雅叹道:“国步多艰,谁为中流击楫?”

李自成进逼北京,党崇雅作为明吏,他寄希望于依靠这农民军来代替腐朽无望的明王朝,于是他在起义军尚未入城之前即已在通州投降大顺政权,后随大军入城,在大顺朝户部任职,决心为新生政权服务,并为起义军在筹办粮饷方面干了不少工作。

但这大顺政权实在地让人失望,其种种所为让党崇雅不寒而栗,在李自成退出北京时,他并未随往,仍蜇居北京城内,窥视政治出路。

及清人入关,党崇雅在困惑中又把希望寄托于满清,他渴望“中外一统”。在天津降清的天津总督骆养性的推荐下,党崇雅入清廷供职,任户部左侍郎。

在这政权嬗更之际,短短半年时间里,党崇雅“三易其主”,其实他内心还是很纠结的,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种投机无状,当骆养性荐他仕新朝征授原官时,“崇雅以老病请罢”,但谁知这顺治帝却早闻其才,并不以其降闯为意,坚决就是“不允”。 “不允”二字表明顺治用贤治国的坚定性,加之“请罢”与“不允”的往来反复,党崇雅这才答应了顺治。被清朝委任为刑部左侍郎。

党崇雅一旦认定了清廷是大有可为之新朝后,便全力以赴地为之效命。他直言不讳,进策谏言,忠勤谋国,任职后顺治帝对他信任有加,对他的荐言“下旨允行”。 党崇雅亦感上之恩宠,不遗余力,在对照明律予以增删后,订《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画一遵守”。

也许是对自己“大节有亏”的自责,党崇雅多次向顺治帝提出“乞监庸衰,立行罢黜”。顺治帝不仅“温旨慰留之”,而且还被晋升为刑部尚书。在三请“乞休”后,“上见其衰颓,怜之,赐冠服。”谕曰:乡令辞朕归籍,不能急见朕矣!抵里后服朕赐衣即如见朕。情感之深如同手足。可见顺治对党崇雅的厚爱之情。

敕曰:“太保、大学士党崇雅树品端方,禔躬清慎,久典邦禁,明允蜚声。游历司农,廉勤益著。召参密勿,作朕股肱,翼翼小心,夙夜匪懈。正朝益,殚猷略佐理昇平,及以齿屈悬车,抗疏解俱。高风恬致,足表仪型。”这是出自肺腑的中肯评价:在职时功勋卓著,告老后高风亮节。是誉满朝野的百官楷模。

党崇雅晚年隐居故乡宝鸡深山处,这里交通阻塞,环境幽静。史载:“崇雅家居清约,门阑悄然,每出入一蹇一僮,里中不知为帅相也。”他与当地百姓关系甚好,曾有诗称赞他“散金宗族门常满,争席田翁醉不妨。”

但他时时为自己降闯及仕清的“失节”行为而有愧于心,也知道这将遭到后人的贬斥和嘲讽,追求 "惟德不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其诗集《鹃失啼》中表达了"此心之悔,翻天覆地"的痛苦心情。

党崇雅有大才,且对清廷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乾隆将其列入《贰臣传》之乙编,我觉得纯属小肚鸡肠,在主要依据应该来源于他比那些在甲编的多了个降闯,而并不是党崇雅才干和贡献之不足,其实在甲在乙,五十步笑百步耳。

世人都敬仰忠臣,这党崇雅肯定是于忠臣不搭界的,但我觉得一个人在世,要看他为这个社会做了些什么,而不应该纠缠其末,忠臣只有依归于有为之朝廷,才能作出对人民有益之事,要忠于国家,首先要忠于人民。

要说忠臣,那魏征应该算吧,可他先事李密,再事李建成,最后才事李世民。我就没见有谁说魏征是贰臣;还有写出那“兴,百姓苦;忘,百姓苦”的张养浩,不也是以民为重的大忠大贤之人,也没见有谁认为他事异族为耻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