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屹(著名文史作家,“太史令”合作作家,個人博客閱讀量過千萬,專注高質量文史文章的寫作。歡迎關注。)

以前一直沒弄明白,李自成一片石敗後,那曾摧枯拉朽,號稱百萬之衆的大軍,就沒一次象樣的抵抗便作鳥獸散了,想想也很是不可思議。其實,自李自成死後,尚有幾十萬之衆的餘部,在進入湖南後,同大明合作,共同承擔起抗擊清兵的歷史重任了,而促成這一歷史性事件的人物,便是時任湖廣巡撫的堵胤錫。

歷史學家顧成是研究南明歷史的大家,在界內的影響很大。他在專著《南明史》中對衆多人物的評價,儘管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但還是有不少新穎和擊節之處的;雖然在他的眼中,何騰蛟、瞿式耜醜態百出;史可法,黃道周百無一用。國難當頭死節爲先,終於事無補;張岱,黃宗羲,王夫之等盡顛倒黑白,扭曲歷史。顧成認爲,南明一朝能當得起英雄二字的,只有堵胤錫和張煌言兩人而已。可見這堵胤錫在他心中的地位。

張煌言就是張蒼水,西湖三傑之一,知道的人還是有一些的,但這堵胤錫是何許人也,怕幾無人知,一直深藏於歷史帷幕的深處。

堵胤錫,字仲緘,號牧遊,江蘇宜興人。明末大臣。崇禎年進士。官至長沙知府。以鄉兵破賊,殺賊魁,遂以知兵出名。福王時,歷湖廣參政,攝湖北巡撫事。唐王立,任右副都御史。李自成死,衆立其侄錦爲主,擁兵三十萬,驟至澧州。胤錫議撫,躬入其營,慰諭歸附。王大喜,加封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制其軍。遂與錦等深相結,倚以自強。永明王立,任兵部尚書。在湖南、江西、貴州、廣東、廣西等地進行反清活動。後至潯州,發病卒。贈潯國公,諡文忠。

堵胤錫被稱爲南明唯一的戰略家,其過人之處便是能審時度勢,從大局出發,利用一切可能,化敵爲友,以抗清爲最高宗旨,尊重各方已得之利益。他不但成功說服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而且對已降清的各路降將,有針對性地予以感化,曉以民族大義,使其再舉大明之旗,加入到反清陣營中來。

在他的努力下,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其實,一開始同大順合作的是何騰蛟,大順軍自李自成死後,由於羣龍無首,將領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變化的依據是以各自所統率的兵力決定,所以出現了原本爵位高的將領率領的部隊卻不及爵位較低的將領,這就增加了整個隊伍的不穩定性。

何騰蛟原本對與大順軍合作一事並不熱心,曾派出軍隊打算擊敗入境的大順軍,不料卻被實力尚存的大順軍擊敗,在武力震懾之下何騰蛟不得不選擇與大順軍合作。但他採取地是很實用主義的作法,也就是說,誰擁有的兵力強我就依靠誰,不但如此,他還對大順軍採取分化的政策。企圖使他們能夠脫離大順軍而依附於已,這樣爲我所用心中才感覺踏實。

於是他重用了在大順軍中地位不高,但卻人數衆多的郝搖旗和王進才,而對地位高的,如田見秀及袁宗第等則不予重用,最終的結果是使得原本已同其合作的大順軍同何騰蛟分手,轉去與李過、高一功領導的大順西路軍匯合去了。

這時的堵胤錫便顯示出他戰略家過人的見識和膽氣,他在繼任湖廣巡撫後,堅定地實行聯合大順軍共抗清軍的策略,他首先摒棄了對農民軍的偏見,說服已方各級官員,親自前去農民軍大營曉以大義,最終使其歸順,共襄抗清大業。

史載:堵胤錫“率左右數十騎突入其營,陳說天運、人心、興廢遞變,更諭以忠義,爲釃酒爲誓,聲淚痛激,感動羣賊。”最後,這支大順軍被改編爲“忠貞營”,李過被封侯,其他主將也封伯爵。

在這一支農民軍中,其實還有個精神領袖,她便是李自成的夫人高氏,也就是小說中所說的高桂英,他的先生逼死了崇禎皇帝,而現在對她的對待方式也頗讓人爲難。堵胤錫力排衆意,不計前嫌,上表請封其爲 “貞義一品夫人”給與恩詔。可別小看這一詔告,它其實是在某個方面將大明死敵的李自成歸納於已方,換言之也就是承認李自成不是反賊了,這個意義非同小可。這一封誥的下達,一方面顯示出堵胤錫“聯順抗清”之決心,另一方面也是堵胤錫認識到這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只有這樣,纔能有復明之希望。這充分說明了堵胤錫的戰略眼光是高於常人的。

憑心而論,堵胤錫在當時作出的決定,受到了當時當朝實權人物的猜忌,舉步維艱,在衆多上疏劾奏,動輒獲咎的情況下,他雖然心情十分憂鬱。但他仍然志不稍減,戮力爲復明大業奮戰在抗清第一線。

幾經戰陣,勝負交替,這堵胤錫也心疲神傷,本身虛弱之軀難載他報國拳拳之心,他在墜馬折臂有感於時事,在嘔血不止的情況下,憤然題詩寄慨:“不眠燈火暗孤村,風雨蕭蕭雜夜魂。鬼定有知號漢關,家於何處吊荒原?三更鳥化千年血,萬里人悲一豆恩。南望諸陵迷野渡,鐘山腸斷可憐猿。”

眼看中興大計化爲泡影,心情鬱郁,而詩中更多的是對南明內部虛弱無能的憂慮和感嘆。恐怕還夾雜着一絲對前途的迷茫之情。

隆武帝敗亡,桂王繼位,清軍兵鋒大舉南下,長沙,常德先後陷落,胤錫退守永定,在城下會集諸將,拔劍準備當衆自刎,以謝失職之罪。諸將都抱住他不放,堵胤錫扔掉寶劍大聲痛哭,衆將領和在場士兵也都爲之痛哭。在堵胤錫感召下,諸將請求爲國效命。於是胤錫趁勢督師出戰迎擊清軍,常德、辰州相繼克復。繼而復桃源,澧州,荊門州縣,軍聲復振。抗清局勢一時改觀。

但大好局面最終因內部的爭紛而喪失,整個大明朝似乎就是在這內部爭鬥中而崩潰的,正如博友花在叢中在評論何騰蛟時所說:“當時各種抗清勢力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拆臺,甚至自相火併,自己打敗自己,可不可以說最大的歷史教訓就是內耗、內爭,內鬥帶來失敗,帶來滅亡呢。”

堵胤錫後來心力交瘁,他已調遣不了軍隊了,他在潯州舊疾復發,一病不起。臨終前他在遺書中仍孜孜以國事爲念,嘆恨不能死於疆場而命終於枕蓆乃是平生之大憾,死後仍願化爲厲鬼以殺敵。當晚,堵胤錫連聲嘆道:“復楚包胥何向哭?復楚包胥何向哭!”,隨即溘然而逝,年僅四十九歲。

縱觀堵胤錫的一生,他爲人心寬才大,做事只求赤心爲公,從來不拘泥於陳腐舊套,不畏流言蜚語。他能摒棄門戶之見和一己偏私。根據當時局勢的變化對比,先後提出聯合大順,大西軍共同抗清的戰略大計。他終其一生皆奔走於湖廣抗清前線,爲自己的抱負耗盡平生心力,不死不止。是當時南明少有的傑出政治家和戰略家。

壯哉堵公,他雖長期籍籍無名,被掩藏在歷史的深處,但作爲一個但行事以“苟利國家,我則專之”爲信條,絲毫不肯假人以辭色的本色英雄,必將會光昭日月,爲我們大家所熟知,所敬仰。這點我堅信。堵公不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