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助人6年被登報表揚的卻是別人,愛心也能“頂包”?)

圖片來自電影截圖。圖文無關。

一則《被“頂包”的愛心!救助貧困家庭6年 被登報表揚的卻是別人》的報道,今天引發廣泛關注。

據紅星新聞報道,10月9日,重慶榮昌區媒體發了篇名爲《六年愛心接力 締造生命奇蹟》的文章,報道了當地一愛心志願者服務隊隊長廖丹秋通過愛心救助,徹底改變了貧困的陳碧輝一家的故事。但被救助者陳碧輝的母親倪女士看了後有點蒙,因爲6年來默默相助的是愛心人士劉莉,而不是廖丹秋。這6年裏,她只見過廖丹秋一次。

本來挺正能量的“愛心宣傳”,卻因人和事沒對上,被受助者站出來“糾錯勘誤”,最終落得一地尷尬。這對很多慈善從業者不無啓示。

從以往報道可知,身爲當地知名公益人物,曾獲得“重慶市最美志願者”、“重慶好人”、“最美扶貧志願者”、“重慶2018年度十大影響力公益人物”等榮譽稱號的廖丹秋,牽頭做了不少善事。

但就此事看,別人救助貧困家庭6年,被登報表揚的卻是自己,這現實版“張冠李戴”的一幕實在有些欠妥。儘管廖丹秋說這是誤會,強調一是沒有搶功,原報道寫的是“愛心接力”;二是“沒有我們的宣傳,就沒有後來的救助”,可不妥就是不妥:愛心可以不分大小,對貧困家庭的付出精力與成本卻有多寡之分。

按受助對象倪女士的說法,幫助兒子籌款做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的人,是劉莉;幫兒子聯繫免費就讀職業學校並安排就業的,是劉莉;幫女兒籌款並聯繫到醫院治療脊柱側彎的人,也是劉莉……當事人劉莉幫了6年,廖就見了一面,就幫扶精力的投入上,二者不可類比。

可在宣傳時,卻只點廖及其公益組織的名字,對幫得最多的獻愛心者卻隻字不提,這就算不是有意“冒領”,也容易給人“搶功”之感。劉莉發的那條難掩憤懣之情的朋友圈——“我淡泊名利,不代表我的心血可任人搶奪”,算是迂迴抗議。

應該說,行善過後做宣傳,無可厚非。但此時難免給人以“累死累活,幹不過寫PPT的”既視感。

現實中,做慈善、獻愛心,需要像劉莉一樣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也需要像廖丹秋這樣頻現媒體、頭頂光環的人。但低調也好,高調也罷,在宣揚事蹟時都應“做了幾分事說幾分話”——真是善的基礎和前提,愛心容不得半點“兌水”。也只有實事求是,才能避免這類無意中“搶了功”的尷尬。

劉雨欣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劉雨欣_NBJS78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