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山:黄帝问道崆峒山的时候游牧民族尚未和农耕民族分家。那时的崆峒山是皇帝所支配国土的边界。在汉武帝拓展西域之前,崆峒作为扼守北方门户萧关而备受重视。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到长安需从此处进入。古老的崆峒就像汉朝的大门,由此往西、往北,海拔越来越高,农耕地越来越少,越走越荒凉。同时崆峒山代表的道教与西方传来的宗教在这里碰撞,人的思想开始变得多样化。

临夏:靠在黄河边上,丝绸之路河东第一重镇。距离四川、青海较近,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在此交汇,曾经西边来的波斯商队在这里集结,不仅交流物资还传播文化。如今这里是回族自治州,同时还住着东乡、保安、撒拉、土、藏族,留下一座老城——八坊十三巷,可谓历史悠久,21世纪也是西部第一座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

黄河渡口炳灵寺:黄河将西北地域划分为河东与河西,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要么从兰州以东百公里外红山峡渡黄河,要么从临夏城西的炳灵寺莲花渡口过。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也走莲花渡口。如今这里因刘家峡水库筑坝,老渡口没入水下,但此地仍然因炳灵石林的雄姿引来众多观光客。过了黄河既是神秘的河西,曾代表着荒蛮的不归之路,要么是流放的犯人,要么是失势的官员,空气充满悲凉。

祁连山扁都口:祁连山脉中间的一道豁口,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如今也是西宁进入张掖的交通要道。此地即便在盛夏时节也经常风雪交加,然而过了垭口来到祁连山北麓又常常晴空万里,十分干燥。山北侧的丹巴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人类无法生存的不毛地带,祁连山上的雪水也仅滋润了北麓一绺土地,这一绺上有四个繁华的城市,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巴丹吉林沙漠:从扁都口往西的丝绸之路上开始伴随沙漠风光,一直延伸到酒泉,呈现丝绸之路的经典画面。夕阳下,骑着大夏骆驼行走在沙漠里,享受疑惑的心情远远超过渴望得到答案的念头。曾经避之不及的沙漠,如今是游人的乐园。巴丹吉林沙漠就像一块儿吸水的海绵,中间隐藏着几百个大大小小湖泊,海市蜃楼一般吸引着游人非要在里面住两天。

山丹军马场:汉武帝时候就有的养马机构,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山丹军马场至今仍然存在,养马史超过2000年。军马是汉人在西部战场制霸的关键。山丹水草丰美,生活着裕固族人(回鹘人后裔),他们天生是养马、驯马能手。牧马人的身影搭配着祁连山雪峰,马群轰隆轰隆飞驰而过,带入感极强。曾经霍去病将匈奴从这里驱赶走,间接祸害了整个欧洲。

张掖大佛寺:这是一座因美妙音乐缘起的寺院,同时代表当地人多么地酷爱音乐。隋炀帝公元609年的东巡之旅止步于张掖。那一年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的王公大臣、贵族、富商们携带着他们的音乐舞蹈家为帝王奉上一场空前绝后的欢迎大会,之后皇帝龙颜大悦,邀请在场的18000人随御驾回洛阳。从此中国本土音乐、舞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张掖一定要好好吃一顿面食。被祁连山雪融水滋润的张掖小麦的美味在整个西部都有非同凡响的口碑。

嘉峪关:明朝在这里建了天下第一雄关。自宋朝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西边的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作用,敦煌彻底荒废。对于明朝来说,嘉峪关以西的地域开发价值并不大,虽然关外还有七卫,但经常互相侵扰,劫掠人口,十分动荡不安,所以收缩防线,在嘉峪关建了要塞。嘉峪关满是悲伤的味道,明清时期,出了嘉峪关便意味着各种艰苦,能活着回来的概率极小,包括左宗棠这样的戎边大吏也是抬着棺材抱着必死的准备走出这里。

敦煌三危山:甘肃最西的文化名城其灵魂在三危山。《山海经》已经记载了敦煌城郊外的“三危山”,即“舜逐三苗于三危”。这是一个与流放有关的地方。汉武帝的时代又流放来一批官员,从此这里有了文化。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僔和尚站在三危山顶看到了万佛降临的场景,于是在现在的莫高窟开凿第一个佛窟。三危山到底有多苦,有多神奇?我们也登上山顶,升起小飞机,拍下这张图。

次仁先后6次踏访甘肃,对这片土地的风光人文历史印象极为深刻。也曾写下10万字,拍下5000多张精美照片来描述这段旅程。“9张照片说丝路”的框架太苛刻,这9张尽管不是最好看的,却是看丝绸之路的9个不同角度。如果你有一个周游丝绸之路的计划,不妨参考下这9个地方。另外也欢迎跟帖拍砖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