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11月1日電 (記者 李彥國 呂盛楠)時間來到11月份,中國產糧大省吉林的秋收已近尾聲。隨着氣溫慢慢走低,當年的秋糧將陸續脫粒上市。

和往年一樣,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有限公司提前做好了開秤的各項準備。

入門登記——扦取樣品——封閉檢驗——計量毛重——收貨監卸——計量皮重——收購結算——資金統一支付。“各個流程的自動化、標準化、一體化,將極大地提高糧食收購效率,確保糧食‘顆粒歸倉’。”該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姜玉升說。

作爲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中國在2016年啓用了新的玉米流通機制,用“市場化收購”加“補貼”取代了此前實行9年之久的官方定價臨時收儲政策。

這個變化,雖然推動了多元市場主體的積極入市,但是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儲糧集團公司”)在國家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主力軍作用並未改變。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有限公司糧倉 呂盛楠 攝

中儲糧集團公司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委託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

2000年10月投產運營的榆樹直屬庫有限公司是中儲糧集團公司第一批上收的直屬庫之一,被譽爲“松遼平原第一倉”。“秋糧收購季,我們會根據市場供需形勢,合理把握入市時機和收購節奏,與其他主體形成互補。”姜玉升告訴記者。

“不追漲、不殺跌。”姜玉升說,在市場活躍、價格較高的情況下,公司放慢收購節奏,爲其他市場主體讓渡空間;在收購主體減少、市場力量不足、價格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公司積極入市,穩定引導市場。

資料顯示,2000年以前,中國的中央儲備糧分級管理於各級地方企業手中,出現諸多問題。2000年組建中儲糧總公司後,中央儲備糧實現垂直管理、政企分開。

18年來,實現了改革初衷。中央儲備糧宜存率從2000年以前的不到60%,到中儲糧成立後保持在95%以上。

在現有倉容達到23.5萬噸的榆樹直屬庫有限公司,全面實現綠色、高效、安全、節能的儲糧技術。走進糧倉,目及之處是平整的糧面,感受到的是恆定的溫度。

姜玉升介紹,糧倉應用了能夠隨時監測糧堆溫度變化的“糧情檢測”系統,能夠對糧堆有效通風以調節溫度溼度的“機械通風”技術,能夠高效、安全殺滅儲糧害蟲的“環流燻蒸”技術,以及能夠及時降低糧堆溫度的“穀物冷卻”技術。

此外,覆蓋直屬庫所有儲糧倉房的高清攝像頭,讓倉內情況一目瞭然。“高清攝像頭放大後,一個螞蟻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姜玉升說。

中央儲備糧榆樹直屬庫有限公司糧倉 呂盛楠 攝

事實上,中儲糧集團公司吉林分公司轄區直屬企業現已全部完成了智能化糧庫建設。記者得到的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吉林分公司轄區5300餘個高清攝像頭覆蓋了直屬庫、分庫的所有倉房和庫區重點安防部位。

在吉林分公司,不用出門,24小時隨時可以看到70餘個直屬企業的倉內、倉外實況,倉裏有沒有糧,糧面平整不平整,倉房密閉情況如何,有沒有蟲,有沒有結露,每個點的溫度是多少度,均一目瞭然。

“確保儲備糧油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這‘兩個確保’是我們的根本。”一位中儲糧集團公司吉林分公司的負責人對記者說。(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