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nline="0">

二:朱溫與宰相崔胤聯合血洗後宮,誅殺宦官700多人

此時的大唐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邊緣。而朱溫殺宦官純粹是痛恨這些不男不女的人,並非是爲了唐朝江山考慮。

<div><p>(說歷史的女人——第711期)唐朝從中後期開始進入宦官專權時代,就是說,朝廷大權幾乎完全被宦官控制。宦官想廢皇帝就廢皇帝,想立皇帝就立皇帝,想讓誰當皇帝,他不想當也得當,從而把朝廷弄得一塌糊塗,大唐江山岌岌可危。所以後來就出現了幾個有道明君出來收拾宦官,就是下狠招進行滅宦行動。比較有名的就是唐文宗李昂在公元835年搞的那次甘露之變,結果事情敗露,宦官頭子仇士良進行瘋狂報復,對朝廷進行了一次血洗,完全控制了皇帝,使唐朝徹底進入宦官專權的深淵,再也不能自拔。</p><p>不過到公元903年,出了一個牛人,此人痛恨宦官,爲根除宦官干政老問題,他採取了霹靂行動,把宮裏宮外的宦官來了個一網打盡,一共殺700多個宦官,然而不幸的是,4年之後,沒有宦官干涉朝政的唐朝爲何卻依然不能避免亡國?要知道,宦官被殺光之後,唐朝又有兩個皇帝上任,他們爲何沒有抓住這天賜良機,重振大唐雄風呢?這宦官豈不是白死了?這個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話題,即大家都知道唐朝是敗在宦官專權,但爲何宦官被殺光之後唐朝卻亡國了?這宦官死得究竟冤不冤?</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995100a802f4d0fa8c9e7c27cce8133"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都說唐朝敗在宦官專權 爲何宦官被殺光後卻亡國了?宦官冤不冤?"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一:一代梟雄橫空出世</strong></p><p>先說這個後來血洗宦官的牛人。此人姓朱名溫,他儘管起名爲溫,可名不副實,性格一點都不溫柔,倒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性格極其暴烈、喜歡殺人的人物,此人是個標準的梟雄。</p><p>朱溫於公元852年出生在宋州碭山縣(今安徽碭山縣)的農村,自幼家貧,但朱溫自小就不喜歡幹農活,他崇拜古代的英雄人物,並以爲自己也將成爲一個豪雄。因爲他的不務正業,性格兇悍,喜歡打架滋事,所以很爲鄉人所討厭。但亂世出英雄,時至唐代末年,天下要亂。公元877年,黃巢帶領起義軍路過朱溫的家鄉,嚮往當英雄人物的朱溫便參加義軍,跟着黃巢幹了。</p><p>朱溫由於英勇善戰,胸有大志,腦子管用,所以不久就被黃巢所器重,成爲其麾下一名得力干將。期初幾年他跟着黃巢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公元880年,黃巢率領60萬大軍攻破長安,建立大齊政權,自立爲帝。</p><p>在此後的兩年裏,朱溫率領義軍更是大展神威,先是勢如破竹地攻陷了鄧州等地,阻扼了由荊襄地區北攻的唐軍,穩定了新建的“大齊”政權東南面的局勢。接着朱溫又大敗唐將李思恭、李孝昌等軍。882年二月,朱溫攻取同州,並出任同州防禦使。</p><p>之後,黃巢又派能力出衆的朱溫去攻打河東節度使王重榮。但王重榮擁有數萬精兵,勢力強大,朱溫數次戰之不勝,於是向黃巢求援。但他進上十次表章,均被黃巢的左軍使孟楷隱報。得不到黃巢的援軍,朱溫走投無路。此時他又聽說黃巢軍隊勢力大大下滑,將帥大多軍心渙散;他的親信將領胡真等勸他脫離義軍降唐,<strong>朱溫預見到黃巢起義軍必將失敗,於是他殺掉監軍,投降王重榮。</strong></p><p>唐僖宗久聞朱溫大名,得知他投降後大喜,於是任命他爲左金吾衛大將軍,並賜其名朱全忠,以期他對大唐效忠,拯救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接着,朱溫又被任命爲宣武軍節度使,坐鎮大梁(開封)。期初,朱溫也確實爲大唐江山出力不小,對他的舊主黃巢反戈一擊,不留情面,對起義軍進行血腥剿殺。</p><p>失去朱溫的幫助,黃巢在唐軍的打擊下終於退出長安。朱溫不依不撓,聯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繼續追殺黃巢。最終黃巢戰敗身死,朱溫因功被封爲沛郡王。但有心成爲一代梟雄的朱溫豈能滿足這個小王?在剿滅黃巢之後,他就以汴梁爲根據地,兼併周圍郡縣,擴張自己的勢力,已有了覬覦天下之心。</p><p>公元884年,黃巢曾經的部下秦宗權在蔡州稱帝,其勢力威脅到朱溫,於是朱溫聯合山東等地軍閥,討伐秦宗權。秦宗權戰敗被殺,朱溫遂兼併其地,佔據了河南大部分地盤。接着朱溫又打敗了盧龍節度使等,佔據了山東、河北等地;又屢敗晉陽節度使李克用等,兼併了山西部分地區。此時的朱溫佔據中原及北方大部領土,已露一代梟雄之相,連皇帝都要對之敬畏三分。</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622811c127f5458a906a5f69a4b92e6f"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都說唐朝敗在宦官專權 爲何宦官被殺光後卻亡國了?宦官冤不冤?"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strong>二:朱溫與宰相崔胤聯合血洗後宮,誅殺宦官700多人</strong></p><p>此時的大唐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邊緣。公元888年,唐僖宗病逝,其弟李曄繼位,即唐昭宗。唐昭宗時年21歲,風華正茂,史載此人性格剛直,明斷是非,他有心挽回大唐的頹廢之氣,重振朝綱。所以他面對禍患無窮的宦官問題,欲效仿先帝唐文宗,進行滅殺宦官的行動。當時文宗是循序漸進,先採取以宦制宦,借力使力的辦法打擊宦官,期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此時的唐昭宗卻不想拖泥帶水,欲採取果斷行動,就是不再通過宦官之間的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而是欲直接依靠大臣的力量解決宦官。<strong>他重用的是宰相崔胤。</strong></p><p>崔胤向來痛恨宦官,內心素存剷除宦官之志。他先後幫皇帝除掉了專權的宦官宋道弼、景務修等。他的舉動當然令其他宦官們十分憤恨。於是兩個宦官頭子,左神策軍中尉劉季述和右神策軍中尉王仲先決定下手反擊。他們暗中聯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開始發難。</p><p>公元900年十一月。一次唐昭宗打獵時酒醉誤殺了一個宮女,李季術宣稱:“主上所爲如是,豈可理天下?”,於是他領兵入宮,發動政變,扣押昭宗及皇后,並幽禁到少陽院。李季述將門鎖上,不許任何人出進。當時正值嚴冬,皇帝隨從的官人衣服不能禦寒,凍得要死,號哭之聲傳到院外,其狀甚慘。</p><p>接着劉季述等立太子李裕即位,並殺昭宗所寵愛的宮女、方士多人。他本想殺掉宰相崔胤,<strong>但崔胤也有強大的靠山。他的靠山就是朱溫。</strong>所以他們還未敢對崔胤動手,只是罷免了崔胤的相位。</p><p>崔胤密信朱溫,說皇帝被宦官囚禁,讓朱溫率兵趕來勤王。朱溫得知後便以勤王爲名,出兵討伐劉季述。他先派大將率軍進攻河中,劫掠晉州、絳州等地。</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6a67eca267e49d881e6113b78ccd3ab"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都說唐朝敗在宦官專權 爲何宦官被殺光後卻亡國了?宦官冤不冤?"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宮廷鬥爭向來先下手爲強。朱溫尚未入關,崔胤已經開始動手向宦官發難。當時有一神策軍大將叫孫德昭,此人也十分痛恨任意侮辱天子的宦官,崔胤想策動他起事,就遊說他說,“劉季述廢立天子,罪大惡極,天下共憤。但很多人迫於劉季述的權勢,不敢將他怎麼樣。您若能乘機誅殺此賊,迎回天子,就會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孫德昭頓受鼓舞,連聲稱是。於是崔胤與他結爲同盟。然後,孫德昭就突然出手,設下伏兵,誅殺劉季述,迎回昭宗重登帝位。</p><p>唐昭宗即位後更加重用崔胤,讓其執掌大權,軍國大事盡以付之。但指揮神策軍的權力,仍歸於宦官韓全誨等。當時宦官極畏懼崔胤,事無大小,皆稟命而行。但崔胤認爲宦官若不盡除,朝廷終不得安,必須完全誅之以絕後患。宦官韓全誨心中十分害怕,曾哀求皇帝放他一馬。但昭宗不置可否。</p><p>宦官們不放心,派人監視崔胤,因而得悉崔胤將盡誅宦官的密謀。爲了自保,韓全誨等便祕密聯絡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與崔胤對抗。當時李茂貞、朱溫都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而朱溫已屢次擊敗宿敵李克用,他的勢力更大一些。崔胤探知韓全誨聯絡李茂貞,而且自己的密謀已經泄漏,於是致書朱溫,讓他進京共謀大事。</p><p>朱溫得書後,遂於公元901年十月,引兵向京。韓全誨聞知朱溫要進京,頓感大事不好,於是又下狠招,再次發動政變,挾持了唐昭宗,去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那兒尋求保護了。當朱溫到長安,聞知昭宗已被劫走,乃揮軍西上,包圍鳳翔。李茂貞急了,連忙求救於李克用,於是李克用便攻打晉州、絳州等地以牽制朱溫。朱溫只得回師對付李克用。他擊敗李克用之後,接着攻打李茂貞,於公元902年冬兵圍鳳翔。</p><p>當時天降大雪,鳳翔城中食盡,凍死餓死者不可勝數。李茂貞自知孤城難守,於是只好殺掉前來求助的宦官韓全誨,與朱溫求和,然後送唐昭宗回長安。</p><p>朱溫和皇帝回到長安後,崔胤知道機會來了。因爲朱溫跟崔胤一樣,向來痛恨宦官,於是他再次向皇帝提出滅殺宦官的事。數次被宦官要挾的昭宗當然立馬同意。就這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誅殺宦官的行動開始了。當然這件事就是朱溫直接乾的。他召集軍中武士突下狠手,來了個血洗後宮,將宮裏的幾百名宦官全部誅殺。即便還在外監軍的宦官,他也令各地藩鎮將他們全部幹掉。這次行動,<strong>加上之前他殺的老宦官,以及李茂貞在鳳翔殺的韓全誨等宦官,共計殺死宦官710人!</strong>記住,此時是公元903年。</p><p>這下後宮裏清靜了,再也沒有那些不男不女的聲音發出。朝廷內外一時稱快,唐朝二百年來的宦官問題終於徹底搞定。按說,唐昭宗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重振朝綱,復興大唐,然而爲何4年之後,大唐就亡國了呢?</p><p>因爲朱溫可不是省油的燈,此乃梟雄一尊。是梟雄就要搞事情的,可不像宰相崔胤想的那麼簡單,誅殺宦官就是爲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殺完宦官之後,朱溫直接廢除了禁軍即神策軍,然後找藉口殺掉了跟他合作的宰相崔胤,便學起了當年的曹操,控制唐昭宗,挾天子以令諸侯了。</p><p><strong>三:唐朝亡國,究竟跟宦官有沒有關係?宦官們死得冤不冤?</strong></p><p>跟當年的曹操幾乎一模一樣,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完全把皇帝控制到自己手心裏。可他比曹操更狠,於第二年,即公元904年,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殺掉唐昭宗,然後廢掉太子李裕,立年僅13歲的李柷爲帝,即唐哀宗。有不少末代皇帝都叫哀宗,唐朝混到這個地步,也確實悲哀。</p><p>接着朱溫又殺掉廢太子李裕,殺掉9位王子,殺掉30位朝臣,把唐朝廷清洗乾淨,逼迫唐哀總退位。公元907年,朱溫正式稱帝,建立政權即後梁。至此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唐朝徹底壽終正寢。</p><p>唐朝的滅亡令人惋惜,然而更令人遺憾的是,唐朝是把爲患多年的宦官徹底消滅之後亡國的。唐朝亡國距滅宦僅4年時間,似乎大唐的江山是隨着宦官的消失而消失的。那麼問題來了<strong>,都說唐朝敗在宦官手裏,那麼唐朝的亡國究竟同宦官有沒有關係?宦官們死得究竟冤不冤?</strong></p><p>對於這個問題,後世史家向來衆說不一。肯定派認爲,唐朝的亡國當然跟宦官有關係,而且宦官是導致唐亡的第一要素。因爲正是宦官的把控朝政,禍國殃民,才導致江山社稷爛掉的。</p><p>而反對派則認爲,宦官專權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唐朝的衰退其實還有更大的原因,就是各地節度使權力過大,威脅到中央政權,才導致最終的亡國的。最終滅掉唐朝的朱溫後也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還有就是農民起義,黃巢的義軍點燃了唐朝滅亡的導火線。</p><p>但肯定派認爲,地方割據其實都是表面現象,當初唐憲宗李純就曾以雷霆之勢擺平各地節度使,統一了大唐的。但他沒有意識到宦官專權的問題,或者解決不了宦官的問題,所以他也是死於宦官之手,以至於後來的宦官徹底把控了朝政。因此宦官問題纔是基本問題。而農民起義是很難成氣候的。</p><p>反對派又認爲,宦官爲何權力那麼大?就因爲他們掌握了軍隊,即神策軍,就是相當於禁軍的武裝。期初的神策軍戰鬥力確實強大,但到後來,神策軍也嚴重腐敗,戰鬥力不堪一擊,面對地方勢力,或者農民起義軍,基本沒用。所以,即便是宦官完全控制了神策軍也沒用。宦官對於唐朝的亡國責任很有限。</p><p>綜上所述,小編以爲,宦官專權是導致唐朝衰敗的根本原因;但宦官又不能對唐朝亡國負責。殺不殺宦官,唐朝都要亡。當時堅決誅殺宦官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宰相崔胤,他認爲殺盡宦官就可以挽救大唐江山了,但事與願違,因爲他靠的還是軍閥朱溫。而朱溫殺宦官純粹是痛恨這些不男不女的人,並非是爲了唐朝江山考慮。其實在最後階段,因爲神策軍的頹廢,宦官已經不具備很大的勢力了,從宦官韓全誨的出逃就可以證明,他儘管挾持了皇帝,但還是跑到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那裏尋找保護。</p><p><strong>而最後朱溫誅殺的宦官基本都是弱者</strong>,都是手無綁雞之力的人。所以殺他們對朝廷基本沒有什麼影響,他們就是活着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爲了。</p><p>不過從滅宦本身的意義上來說,還是有歷史功績的。他大大震懾了宦官這一特殊行業人的一批人。朱溫的梁朝也確實有幾十年時間裏再沒有宦官出現,朝廷清靜了不少。但是還是那句話,殺宦官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廢除宦官制度纔是根本。儘管朱溫稱帝后,他的梁朝不再招聘宦官,但宦官做爲一種毒瘤,並沒有壽終正寢。朱溫一朝之後,宦官很快死灰復燃,又開始在皇帝的後宮大量湧現。</p><p>可當初朱溫爲什麼不徹底廢除宦官制度呢?其一,他也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只是圖一時之快,把宦官殺個精光,過過癮罷了;再者,他即是下令廢除了宦官制度,也沒有意義,因爲他沒有統一天下,他只是在他的梁朝不執行宦官制度,但他管不了別的王國。當時五代十國,天下各自爲政,他無法影響別人。<strong>如果換成唐太宗,在天下已定時,宣佈廢除這項制度,恐怕會很有效。只是唐太宗也沒有這個理念或者勇氣,爲何?</strong></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0559304f4ef6476791d3d0fc0456814b"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都說唐朝敗在宦官專權 爲何宦官被殺光後卻亡國了?宦官冤不冤?"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p>​因爲宦官的存在在後宮是很重要的。皇帝后宮佳麗太多,爲防止後宮淫亂才誕生宦官這一職業的。如果不要宦官,得有個前提,就是後宮佳麗的消失,這就意味着皇帝只能娶一個媳婦,就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首先在個人私慾上,皇帝不可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那麼純情,在古代數千年曆史上,也只有明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一個人娶一個老婆堅持到底。</p><p><strong>還有就是在文化上,中國的儒家文化決定了男尊女卑,這就使在中國古代不可能實行一夫一妻制</strong>。即便是像朱熹這樣的聖人也是妻妾成羣。但在西方則不然,歐洲是基督文化統治,上帝規定一夫一妻制,所以在歐洲的皇帝也不敢多娶媳婦,他頂多是偷偷摸摸地弄個情人之類的。所以在西方基本上不存在宦官或者太監這種職業。</p><p>說到底,朱溫的這次滅宦行動,基本沒用,只是殘害了一些生命而已,這700多宦官死得還是很冤枉的。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文/一米暖陽)</p><p>參考資料:《唐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等。</p></div>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