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土耳其與敘利亞空軍發生的空戰牽動人心。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題圖:蘇-24M"擊劍手"剖視圖,注意牙籤一樣小的R-60/AA-8"蚜蟲"空空導彈

在F-16戰鬥機的打擊、E-737預警機的支援下,敘利亞空軍最爲精銳的蘇-24"擊劍手"戰鬥轟炸機連續被擊落2架,加上2015年俄羅斯空天軍被擊落的同型機,在這場較量中,"擊劍手"在"戰隼"面前三戰三敗,這也再次證明,戰鬥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在大國空軍的淘汰,被多用途重型戰鬥機取代是必然趨勢。

文/烏龍防務評論

發生在敘利亞伊德利普省西北部土敘邊境上空的空戰,土耳其空軍的F-16完全佔據上風。蘇-24僅有R-60格鬥空空導彈"防身",面對後方有E-737"楔尾"預警機提供空情保障的F-16,很可能是還沒看到對方,就被F-16發射的AIM-120中距空空導彈擊落了,連還手之力都沒有,這在2015年11月俄空天軍蘇-24被擊落過程中也有體現。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土耳其空軍的F-16

作爲一種上世紀70年代水平的戰鬥轟炸機,蘇-24憑藉變後掠翼氣動佈局和AL-21渦噴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但整體來說是轟炸能力出衆,空戰水平堪憂。

它可以攜帶包括Kh-25、Kh-58在內的多種空地、反輻射導彈,在"獵戶座"導航/攻擊雷達(帶有地形跟蹤天線)指示下打擊敵縱深目標,但是制空能力卻聊勝於無,只能掛載牙籤一樣細小的R-60"蚜蟲"空空導彈,實際上俄羅斯空軍將"擊劍手"劃分爲前線輕型轟炸機。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蘇-24

與之相比,我國後來研製的殲轟-7"飛豹",是更爲純粹的戰鬥轟炸機。在"飛豹"項目論證初期,海空軍作爲用戶曾產生著名的"竄並(座艙)之爭",海軍堅持要採用類似於美製F-4"鬼怪II"的串列雙座,對執行近距空戰任務更爲有利,強烈牴觸類似蘇-24、F-111的並列雙座,"飛豹"也因此優先裝備了海軍。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殲轟-7A

比起自己替代的轟-5,最快能飛1.7馬赫的"飛豹",制空能力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它翼尖可掛載霹靂-5格鬥空空導彈,改進後的殲轟-7A可在外側掛架掛載格鬥空空導彈中射程、威力都算上乘的霹靂-8,殲轟-7A的脈衝多普勒機載火控雷達,理論上應該擁有完善的對空工作模式,掛載霹靂-12這樣的主動雷達末制導空空導彈,只需修改機載火控雷達數據鏈路、機載外掛系統等。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殲轟-7A的兩種空空導彈

但是,"飛豹"一直髮展到殲轟-7B,都沒有在制空能力上下功夫。

根據坊間傳言,2012年前後首飛的殲轟-7B,甚至大動干戈把機械增穩飛控系統換成了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以掛載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爲滿足航程還加裝了空中加油探頭,但需要看到的是,殲轟-7B依然沒有前緣機動襟翼,發動機依然是高速性能很糟糕,推比僅5一級的渦扇-9,羅.羅"斯貝MK202"的國產仿製版,挖掘制空作戰能力,先天不足、難度很大。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網傳的殲轟-7B試飛圖

與此同時,大國空間中,美國和俄羅斯都拋棄了傳統的戰鬥轟炸機,重點挖掘重型戰鬥機對地打擊潛力。

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空軍的F-15E"攻擊鷹"首次實戰,開啓了雙重(制空、對地)任務多用途戰鬥機的全盛時代,被它取代的F-111"土豚"是上一代的戰鬥轟炸機,在性能上還是偏重對地,制空能力聊勝於無,美國海軍甚至拒絕了其艦載型F-111B"海豬"上艦,其雷達和"不死鳥"導彈後來被全新設計的F-14取代。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F-15E"攻擊鷹"

蘇俄在新一代戰鬥轟炸機的發展上,也是以蘇-27爲原型,打造了蘇-27IB,也就是現在的蘇-34"鴨嘴獸",不過並列雙座的蘇-34制空能力也有缺陷,俄羅斯利用向印度出口的蘇-30MKI平臺,大批裝備制空能力更好的蘇-30SM型多用途戰鬥機。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掛6枚Kh-31P的蘇-34

我空軍的選擇也是如此。已完成首飛的殲轟-7B,最終沒有進入裝備序列,倒是以殲-11BS型戰鬥機爲基礎研發的殲-16,大批進入空軍服役,它既可以發射霹靂-15新型中距空空導彈和超遠程空空導彈打擊敵預警機,超視距空戰能力非常強悍,還可以投射KD88等新型防區外空地導彈,打擊敵縱深地面目標。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掛載霹靂-10和霹靂-15的殲-16

應該說,大國空軍挖空心思開發的戰鬥轟炸機這一機種,曾經想要"空地通喫",事實證明普遍是學藝不精,而"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的F-15、蘇-27們,改出的多用途戰鬥機,卻輕鬆取代了它。


它可以攜帶包括Kh-25、Kh-58在內的多種空地、反輻射導彈,在"獵戶座"導航/攻擊雷達(帶有地形跟蹤天線)指示下打擊敵縱深目標,但是制空能力卻聊勝於無,只能掛載牙籤一樣細小的R-60"蚜蟲"空空導彈,實際上俄羅斯空軍將"擊劍手"劃分爲前線輕型轟炸機。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蘇-24

與之相比,我國後來研製的殲轟-7"飛豹",是更爲純粹的戰鬥轟炸機。在"飛豹"項目論證初期,海空軍作爲用戶曾產生著名的"竄並(座艙)之爭",海軍堅持要採用類似於美製F-4"鬼怪II"的串列雙座,對執行近距空戰任務更爲有利,強烈牴觸類似蘇-24、F-111的並列雙座,"飛豹"也因此優先裝備了海軍。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圖片:殲轟-7A

比起自己替代的轟-5,最快能飛1.7馬赫的"飛豹",制空能力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