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8月3日電(記者 林波)這是一張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攝於1981年10月。照片中,一羣頭戴安全帽的工人站在碼頭上,他們的背後停靠着一艘巨輪,輪船上“寶清海”3個字清晰可見。

伴隨着光陰的步伐,37年後,彼時的“大碼頭”已成爲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的大港。老照片中的部分工友于近日再次相聚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的北侖礦石中轉碼頭,拿着這張老照片與新一代港口設備合照留念,感受寧波舟山港的繁華與忙碌。

圖爲1981年10月5日,北侖礦石中轉碼頭迎來“寶清海”輪。礦石公司提供

而今59歲的方軍是北侖礦石碼頭分公司老職工中的一人,他一直珍藏着這張老照片,對他而言這上面烙印着他和工友們對改革開放的一段記憶。

據悉,老照片中的碼頭位於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它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10萬噸級礦石中轉碼頭。

圖爲當年合照。礦石公司提供

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這座碼頭於1979年1月10日打下了第一根樁。隨後,2臺鬥輪機、2臺卸船機、2臺裝船機、15臺皮帶機等“清一色”的日本設備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陸續到港,十餘位日本專家也來到北侖進行技術指導。

彼時,面對“洋設備”和“洋專家”的到來,一些人一時難以接受。方軍解釋道:“‘洋設備’是‘資本主義的苗’,日本人更是牽扯着幾十年前那段痛苦的民族記憶……”一時之間,各種各樣的言論在職工隊伍中傳播,許多人看這些“新鮮事物”的目光也充滿了異樣。

圖爲如今合照。礦石公司提供

但隨着設備安裝調試的穩步推進,這些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港口裝卸設備逐漸顯露了威力。之前在廣州黃埔港接受操作培訓的卸船機司機們深有感觸。方軍回憶道:“這日本卸船機一抓就是四五十噸的礦,小車跑起來也特別快,作業效率是國產設備的好幾倍!”

在日本專家和中國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北侖礦石中轉碼頭的機械設備全部完成安裝調試並順利通過重載測試,具備了實際作業能力。與此同時,各崗位的操作工人和技術人員也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爲即將到來的挑戰做好了準備。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鋼鐵生產能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對高品質鐵礦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來自巴西、澳大利亞的優質鐵礦石是國內各大鋼廠最爲青睞的原料,而位於北侖港區的10萬噸級礦石中轉碼頭無疑是最佳的進口礦石中轉站。

1981年10月5日,北侖礦石中轉碼頭迎來了首艘10萬噸級礦船——“寶清海”輪。

當天下午4時,在多艘拖輪的助力下,“寶清海”輪穩穩地靠上了碼頭。這一靠,便刷新了當時寧波港停靠船舶的多項紀錄。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方軍和工友們操作着先進的日本設備,緊鑼密鼓地進行卸船作業,各崗位配合默契,整個作業區域一片繁忙。

5天后,卸貨任務圓滿完成,參與作業的職工們以“寶清輪”爲背景特意合了張照,於是就有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故地重遊,當初朝氣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兩鬢染霜,但聊起當初那段“光輝歲月”卻依然記憶猶新,感慨萬千。當年的10萬噸級碼頭現在已經改造升級,新一代的港口工人也擁有更旺盛的創新活力,相信這座老碼頭在未來依然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爲寧波舟山港的發展繼續添磚加瓦。(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