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準確地講,Onbashira伐木節每6年在日本長野舉行一次,伐木工人在粗壯的大繩的幫助下,在陡峭的地形上人工移動巨大的原木,偶爾會在重力的幫助下,讓砍伐下來的原木滾下山。這幅《樵夫觀瀑大樣圖》,就記錄了日本人砍樹的歷史,儘管樵夫沒有把樹木整棵砍斷,但是也證明了日本在歷史上有對森林的索取。

近期,日本出現疫情,在關於日本人搶購廁紙的話題討論中,有網友表示日本從不伐木,紙漿大部分通過進口,疫情引發了人們對於紙漿斷供的擔憂。日本伐木業的現狀,因此進入了本文的研究視野。其實,這也算是不出家門、國門,就到日本旅遊了一次,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在家雲旅遊”。

從歷史上講,日本肯定是有伐木工人這個職業的,下圖就是1925年一名日本伐木工人在處理砍伐下來的樹幹,這幅東京新聞社的圖片售價高達30美元,合人民幣大約208元。

日本畫家葛飾北齋(Hokusai,1760年-1849年)的一幅作品,也記錄了日本人砍柴的歷史。

這幅《樵夫觀瀑大樣圖》,就記錄了日本人砍樹的歷史,儘管樵夫沒有把樹木整棵砍斷,但是也證明了日本在歷史上有對森林的索取。而且從細節上看,日本樵夫的這把大斧子可不是善茬,拿上它去森林,絕對給人一種要把樹木整棵砍斷的印象。

另外,日本人對於伐木工人這一職業也比較推崇,《日本時報》曾經刊登費迪南德·霍德勒的畫作《伐木工人》。

現在,日本還保留有一種很有趣的傳統節日,Onbashira伐木節。日本人裝扮成傳統的伐木工人形象,騎着一根巨大的圓木從陡峭的山上下來,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激情澎湃,看上去是度過一個美好的春日下午。

準確地講,Onbashira伐木節每6年在日本長野舉行一次,伐木工人在粗壯的大繩的幫助下,在陡峭的地形上人工移動巨大的原木,偶爾會在重力的幫助下,讓砍伐下來的原木滾下山。這種活動的目的是其實是用這些木頭象徵性地更新附近的神龕,原木被用於神龕建築的地基。據報道,這一傳統節日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

Onbashira伐木節分爲兩個階段:山口(Yamadashi)和Satobiki,分別在4月和5月舉行。山口階段主要進行樹木的砍伐和運輸原木,每根原木重達10噸。砍伐下來的原木用繩子捆好,一隊一隊的人拉到山頂,然後騎着原木往山下滾。

歐美人都認爲這種做法極爲危險,可以與潘普洛納的公牛賽跑相提並論,在潘普洛納,與危險擦肩而過被視爲一種榮譽。

第二階段Satobiki是一個儀式性的活動,參與者騎在原木上唱歌,而原木要被拋到空中。參加這兩項活動的人經常受傷,有時甚至死亡。

但是,儘管過於危險,Onbashira伐木節還是吸引了大批日本民衆參與,至少伐木節上的氣氛相當喜慶,有很多唱歌、音樂環節,人們也可以穿着豐富多彩的日本傳統服裝。

另一個證明日本當今也有伐木業的證據,是日本JAS木材協會經常會派出代表團,到加拿大林業審議會(COFI)參觀學習。參觀地點包括加拿大里士滿、蘭利、米森的沿海森林採伐場、SPF鋸木廠、OSB鋸木廠、喬治王子木工廠等等。

研究完這些證據,本文認爲日本目前還是有森林伐木業存在的,儘管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很高,達到了67%左右(2014年數據),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再好的原始森林也要通過科學嚴謹的人工砍伐,才能保持森林更健康的新陳代謝,科學的森林伐木業也不會降低一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這個常識在十多年前自媒體沒有出現的時候就有專家學者進行過科普。時至今日,還有國人認爲日本人從來不砍樹,看來,林業相關知識還需要繼續普及,“南京林業大學”這類雙一流高校,也擔負着一定的科普責任。當然,中國的林業類大學肩負的更重要的責任,還是不斷提升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力爭早日趕超日本。這些就是我“在家雲旅遊”過程中體會到的感悟,希望對您也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