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戈:一些地方是時候把“復消”提上日程了

  劉戈(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

  目前,各地規模以上企業的復工復產情況正在逐步好轉。從工業企業復工的進度看,由於一些地方政府行動迅速、措施針對性強,基本做到了統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關係。

  國務院國資委近日公佈的信息顯示,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央企業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復工復產率超過90%。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所屬4.8萬戶子企業,復工率爲91.7%。石油石化、通信、電力、交通運輸等行業開工率目前已超過95%,有的已達到100%。很多央企依據“因地施策、一企一策、一項一策”的原則,做到“能復盡復、能開盡開”,積極創造和抓住復工復產時機。

  從地方的情況來看,以經濟發達程度位居全國中等水平的河北省爲例,截至3月1日,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12193家,復工率爲92.5%。從企業規模看,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復產率達100%;129家超50億元企業中有127家復工,復工率達98.4%;568家超10億元企業中有563家復工,復工率達99.1%;4102家超億元企業中有3938家復工,復工率達96.0%。

  整體來看,企業的復工程度與企業規模成正相關關係,國有、外資、外向型企業復工水平高於一般民企。

  但不少企業復工後,問題也逐漸顯現,主要是復工程度高但復產不理想,這裏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零配件供應出現問題,或者物流出現問題。一般來說,處於下游的工業企業往往規模較大,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高。而零配件生產企業和物流等生產服務性企業規模要小得多,這些配套企業又往往處在不同地區,而各地的疫情防控尺度和防控方式方法又各不相同,這導致很多配套企業復工程度跟不上下游大中企業的復工節奏。很多產品一個零件斷貨,整個生產線便無法繼續運營。一些企業雖然名義上全面復工,但復工後並不能滿負荷生產。

  其次是市場需求尚未啓動,除了部分一直有訂單在手的出口型企業以外,大部分消費產品生產企業在復工後發現,原來的客戶需求萎縮,一些企業因爲員工已經返崗,只能硬着頭皮生產,而生產的產品只能變爲庫存,這些庫存若不能及時轉化爲回款,將大量佔用企業流動資金,導致企業復工壓力可能比不復工壓力更大。因此,沒有消費市場的逐漸啓動,單純強調工業企業復工,並不能真正減緩經濟所受的衝擊。

  目前,對拉動消費作用最明顯的服務型企業復工情況不如工業企業。一些沒有出現一例病例,也不處於交通要道,主要以勞動力輸出爲主的地方,現在也採用與疫情嚴重地區同樣的防控措施,影響了人員流動、企業復工復產以及消費的恢復,沒有充分落實中央分區、分類、分級管理的舉措。例如,對於來自所有地區的到崗員工一律採取隔離14天的措施,包括來自本地郊區及鄰近地區沒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員工。

  當前尤其應把關注點放在基層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具體工作上。對於街道、鄉鎮一級政府來說,如果疫情防控工作被擺到了比經濟發展和就業高得多的位置,在執行過程中就有可能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採取“一刀切”的方式。筆者從西貝餐飲公司瞭解到,截至3月2日,全國門店共有55家正常營業,260家只開外賣門店,52家閉店。開展外賣業務的門店營業額只能達到日常的10%左右。民衆心理、基層重疫情防控輕復工復產的選擇以及員工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到崗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導致服務業企業即使開門營業也無法正常運營,影響了消費恢復。而消費不振又反過來影響復工工業企業進一步復產。

  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不斷拓展的情況下,各地應該積極按照中央部署,全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轉變思路和方法,從過去的全面封堵、嚴防死守逐步轉變爲精準施策、定點防控,讓服務業逐漸復工復產,讓消費逐漸恢復以支撐工業企業的持續生產。

責任編輯:蔣曉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