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环保技术交流圈,在这里你将和万千环保同行一起学习环保技术,得到疑难问题指导和同行交流,最大限度提升环保从业专业技能!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提起厌氧工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和水解酸化工艺划等号。那么,厌氧工艺真的就完全等于水解工艺吗?它们两者之间到底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01水解工艺和厌氧工艺的区别

通常,我们把厌氧反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解;

第二阶段酸化;

第三阶段酸性衰退;

第四阶段甲烷化。

在水解阶段,固体物质溶解为溶解性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难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

在酸化阶段,有机物降解为各种有机酸。

由于水解和产酸进行得较快,难以把它们分开,因此大多数实际情况下,也不会去刻意把这两个阶段人为分开,在这两个阶段内起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菌和产酸菌。

我们所说的水解工艺,就是利用厌氧工艺的前两段,即把反应控制在第二阶段,不进入第三阶段。为区别厌氧工艺,定名为水解工艺。水解反应器中实际上完成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简称为“水解”。

水解工艺系统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兼性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数量较多,繁殖速度较快。而厌氧工艺系统中的产甲烷菌则是严格的专性厌氧菌,它们对于环境的变化,如PH值、碱度、重金属离子、洗涤剂、氨、硫化物和温度等的变化,比水解菌和产酸菌要敏感得多,并且生长缓慢。

最重要的是水解工艺和厌氧工艺中的两类不同菌种的生态条件差异很大。水解工艺是在缺氧条件下反应,而厌氧工艺则是在厌氧条件下反应。这里说的“缺氧”有别于“厌氧”,所谓厌氧作用是指绝对的无氧(溶解氧DO=0),而缺氧作用是指无氧或微氧,但是可以存在硝酸盐。02水解工艺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水解工艺一般多应用在正常工艺的前端,主要起一个把大分子复杂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简单有机物的作用,为后续工艺降解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水解+AO工艺。

可能也有不少的小伙伴们在实际的运行中,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就是水解池的出水COD指标,要高于进水COD指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经过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取样存在时间差,不同时段的进水存在浓度差,同一时间段测量的水解酸化的进水和出水不代表就是同一股水,有可能测得出水的时候就低,测得进水的时候就高;

原水SS值高,测样时有静沉或过滤这样一种操作过程,人为降低了实际进水数据,而水解时悬浮性COD变成了可溶性COD,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偶然出现的话,可能存在检测误差;

有些难分解的有机物测量COD时测不出来,通过细菌胞外水解酶酸化转化后,把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因此能够测出,出现COD值升高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其实对于水解池来说,第4种情况是比较客观的情况,所以大家对于这种水解出水COD值反而比进水COD值更高的情况,实属正常情况,不必过于担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