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放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三驾马车,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虽然每年都有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问世,这三种治疗方式目前仍然无可替代。早期癌症通过手术就可根治,中晚期癌症需要放化疗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化疗过程中做数万元检查,主要是用来评估化疗效果。如术前做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忌晚期癌症患者化疗后评估比较直观,常用的方法就是影像学检查,主要是CT,治疗2-3周期后前后CT对比,常用指标是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病情稳定)、PD(进展)。

完全缓解指肿瘤病灶消失,没有新的病灶出现,而且肿瘤标志物正常,可维持至少4周;部分缓解指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大于或者等于30%,且至少能维持四周;稳定是指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或者增大未达PD;疾病进展是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者出现新病灶等。这个评估方式是临床工作中常用到的。

有部分患者如淋巴瘤,也可以使用PET-CT作为评价疗效的检查方式,但是费用较高。患者的自身症状也是评价的依据之一,如果经过放化疗,患者疼痛、梗阻、出血等症状明显缓解,说明放化疗是有效的,不过这只是一个量化指标。另外,肿瘤标记物检测也可以辅助评价放化疗疗效。肿瘤标记物下降维持的时间可以间接反映化疗的效果,但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部分有指标升高的病人的评判指标,多数晚期患者,肿瘤标记物并没有升高。

建议癌症患者补充禾存有机硒。 二十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硒具有抗肿瘤作用,研究证实硒是乳腺癌、肝癌、皮肤癌、结肠癌和胃癌等的强有力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硒化合物可以有效地对抗化学致癌剂的致癌作用,大大降低肿瘤的发生率。组织培养研究也证明,硒能使某些致癌剂的活性降低,在药理或毒性剂量下硒对某些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医学地理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硒的地理分布呈负相关,低硒地区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肿瘤患者体内硒水平较正常人低,特别是皮肤癌和胃肠癌更为明显。

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医生一般在治疗2-3周期后建议使用磁共振或者CT判断化疗期间有没有出现器官转移或者局部复发。虽然这种情况较少,但对于分期较晚的患者来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有位患者在第三周期化疗后复查发现胸膜节上升,这说明化疗效果很差,没有清楚体内癌细胞,反而造成肿瘤增大,这种情况就属于原发性耐药。对于分期较早的患者,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其疗效,只能建议患者规范治疗,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后期常用无病生存期进行判断。针对具体个人来说意义不大。

术后化疗辅助患者,2年内如果全面复查CT没有异常,这说明病情控制的不错,5年后未复发转移就算是临床治愈了。但5年后是否复发,这个谁也无法确定,需要因人而异。癌症是否复发与癌症的类型、分期、分化程度都有关,与癌症患者个人体质、个人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基因等都有关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