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積極改造升級農村電網、保障“三農”用電。.jpg

山東積極改造升級農村電網、保障“三農”用電。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山東電力工業發展史,見證着山東經濟發展向上、向好,再向高質量發展的軌跡。

1900年,德國人在青島安裝了一臺44千瓦的發電機,建成青島電燈廠,揭開了山東電力從無到有的序幕,到1903年,這裏發展成山東省第一座發電廠。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第一座新建發電廠——由羅馬尼亞援建的新汶發電廠於1956年建成投運,而山東省發電裝機容量也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3萬千瓦發展到現在的1.3億千瓦,70年增長了1000倍;最高電壓等級從最初的33千伏發展到現在的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10千伏及以上的電力線路長度也由最初的134公里延長至40.4萬公里,線路長度是70年前的3000倍。

70年滄桑鉅變,山東人在齊魯大地演繹出神話般的“電力故事”,山東能源向世人展示出強勁的“電力刻度”。

“首創集資辦電”模式全國推廣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經濟迅猛發展,各行各業用電量大幅上升,但受當時的投資體制制約,電力建設相對滯後,出現嚴重缺電。地處膠東半島的煙臺,缺電尤爲嚴重,裝機容量17萬千瓦,而缺電負荷達10萬千瓦,全地區1680個鄉鎮企業只能靠柴油機發電維持生產

1981年,全國計劃會議確定,由國家和煙臺地區集資聯合建設龍口電廠,國家負責總投資的30%,煙臺負責70%。由於資金緊張,煙臺一時拿不出全部建設資金,資金從哪裏來,一度成爲制約電廠建設的瓶頸。俗話說“思路一變天地寬”,“山東大漢”們大膽創新,本着“誰投資,誰用電,誰受益”的原則,面向社會集資,鼓勵企業參與投資。不久,建設電廠的資金難題就迎刃而解。同年12月17日,龍口發電廠在膠東半島龍口北沙灘奠基。

1984年8月22日,龍口發電廠第一臺10萬千瓦機組整體啓動一次成功,30日正式交付生產,提前4個月併網發電。1984年12月,第二臺10萬千瓦機組投產。龍口電廠開闢了各方集資、多家辦電的新模式。龍口電廠投產僅1年,煙臺就從過去山東省缺電最嚴重的地區變爲供電最好的地區

1985年,國務院出臺《關於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把龍口電廠集資辦電經驗推向全國。同年4月2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同志視察龍口電廠時題詞:“集資辦電,全國首創,滿發穩發,保證安全。”

山東“首創集資辦電”模式在全國推廣,打破了“國家獨資辦電,千家萬戶要電”的困局,直接推動了全國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山東乃至全國長期嚴重缺電的狀況也得到有效緩解。

全國首個實現“戶戶通電”省份

“千里銀線送深情,萬家燈火謝黨恩”,這是1996年除夕,臨沂市費縣方城鎮西紅峪8家農戶貼在自家門口的大幅對聯。也正是在這一天,隨着8家農戶合閘送電,小山村徹底告別了祖祖輩輩點煤油燈的歷史,山東成爲全國首個實現“戶戶通電”的省份。

由於歷史、地域等客觀條件制約和山東省經濟發展不平衡,1994年底,山東仍有11個地級市64個縣級市的62萬戶農戶沒有通電。1995年3月召開的山東省電力行業管理工作會議向山東省電力職工發出動員令:把“戶戶通電”工程作爲一項光榮而艱鉅的政治任務,排除萬難,倒排工期,確保工程建設務期必成。

爲了給蒙山頂上的幾戶人家通電,30多名電業工人奮戰50天,終於將電送上蒙山山頂。爲頌揚電業職工,當地羣衆在海拔900多米的蒙山之巔修建了一座“光明亭”。

在建設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山東拿出700萬元補助“戶戶通電”工程。各級直接投入資金4880萬元補助該工程,無償投入物資材料、人工費和減免費用等摺合資金9260萬元。

山東最後通電的農戶家大都位於偏遠的山區、湖區、海島和黃河灘區,施工條件複雜艱苦。濟寧微山縣電力職工克服三伏天湖水蒸騰、蠓蟲撲面等困難,連續奮戰33天,給湖區通上電;菏澤鄄城縣電力職工在跨黃河施工中,用小船擺渡運送電杆600多根……

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全國領先

農村電網是推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農村電氣化、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從2016年開始,山東利用兩年時間,紮實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制約農村電網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了供電能力、供電質量、供電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2016~2018年,山東共完成農網工程總投資431.7億元,佔5年規劃投資總額的85.2%,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3.1億元,企業自籌104億元,銀行貸款324.6億元。實施的機井通電、村村通電和小城鎮(中心村)電網、中央預算內農網、省定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在全國領先,再創“山東速度、山東質量、山東模式”。

據瞭解,山東機井通電工程總投資116.18億元,完成42萬眼機井通電任務,101個縣(市、區)、約2.4萬個行政村受益,機井通電覆蓋農田面積達4183萬畝,每年可替代燃油消費量63.5萬噸,減少農民灌溉支出約25.1億元。

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總投資57.3億元,新建、改造35千伏線路16.5公里,改造變電站3座;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線路23782.13公里,新增配變14557臺。惠及7276個小城鎮(中心村)、農戶382萬戶,惠及人口1378萬人,爲農村路、水、醫療和教育提供了基礎支撐,促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村村通電工程總投資0.96億元,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線路434.96公里,新增配變324臺,新增配變容量55.3兆伏安,解決432個村通動力電,惠及農戶7.0205萬戶,惠及人口22.543萬人,進一步加強和優化了中低壓配網網架結構,促進了農村地區農副產品加工、製造業發展。

中央預算內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總投資15.5億元,完成4個批次中央預算內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2000.88公里,配變4442臺,配變容量950.58兆伏安,低壓線路5782.01公里,滿足了臨沂、菏澤、聊城等8市33個縣沂蒙革命老區等人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省定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總投資11.16億元,完成8649個省定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973.84公里,配變3362臺,配變容量770.52兆伏安,低壓線路3514.54公里。

清潔能源裝機創全國多個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省能源生產和消費增量主要由綠色能源提供,電力生產和消費增量主要由綠色電力提供”目標,山東聚焦可再生能源、核電、天然氣、“外電入魯”這“四大板塊”,加快推進清潔能源電力裝機比重。截至2019年9月,山東省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3113.5萬千瓦,佔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23.3%。其中,光伏發電裝機1493.7萬千瓦,居全國第一;生物質發電裝機280.1萬千瓦,居全國第一;風電裝機1231.6萬千瓦,居全國第五。今年1~8月份,山東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55.9億千瓦時,較2017年同期增長了60%。

與此同時,以華龍1號等三代核電技術商業化爲核心,山東高標準編制了《山東省核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安全高效發展核電。2018年底和今年初,海陽核電一期兩臺機組相繼商運,標誌着山東核電在運裝機實現“零突破”。今年1~8月份,累計完成發電量134.7億千瓦時,預計全年完成發電量200億千瓦時左右,年可節約標煤600萬噸。

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重要指示,山東積極推進海陽核能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建設,全力打造全國首個核能清潔供暖示範工程,年底前可實現70萬平方米居民清潔供暖,這對於解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供暖具有重要的示範引領和學習借鑑意義。

電力市場化交易改革成效顯著

自2014年起,山東成功啓動中長期電力直接交易,交易電量逐年持續擴大,交易方式在年度雙邊協商交易的基礎上,實施了月度雙邊協商交易、月度集中競價交易和月度偏差電量預掛牌交易;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在引入電力用戶參與直接交易的同時,放開售電公司入市交易,准入售電公司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2017年8月,國家將山東列爲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8個試點省區之一。爲確保電力現貨市場改革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山東省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山東省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規則》《山東省電力中長期市場交易規則》等文件相繼出臺,明確了目標任務和時間表、路線圖,加速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2018年,山東電力交易中心累計組織省內外市場化交易89批次,直接交易電量達13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7%,釋放改革紅利約17.33億元,其中組織跨省區交易51批次,達成交易電量321億千瓦時;“外電入魯”電量達到719.6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2.2%,其中清潔能源123.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9.1%。2019年,山東省預計將達成直接交易電量1600億千瓦時,“外電入魯”電量950億千瓦時,消納新疆送電7億千瓦時,累計釋放改革紅利將達到100.9億元。

“簡化獲得電力”走在全國前列

城鄉供電足了,用電便宜了,山東開始聚焦企業和羣衆辦電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電力營商環境,着力打造“簡化獲得電力”齊魯樣板,竭力當好服務企業羣衆的“店小二”、“電保姆”。

2018年8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簡化獲得電力專項行動方案》,在全國首次將10千伏用戶納入行動範圍,10千伏用戶、低壓用戶接電平均總時長分別不超過45個和20個工作日,較以前分別壓減22個和8個工作日,爲當時全國最優水平。

截至目前,在山東省能源局和國網山東電力的牽頭組織下,“簡化獲得電力”專項行動強力推進,電力營商環境優化取得階段性成效。全省16市均出臺了實施方案,供電服務窗口進駐143個政務服務大廳,實行項目聯審聯辦;綜合運用“大雲物移智”技術,山東省辦電進入APP時代,電力接入實現電網企業“一窗受理”“全程代辦”,審批時長由1~3個月壓縮爲12個工作日以內(濟南、青島率先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泰安、威海在國內率先實行“一鏈辦理”,實現居民“零證辦理”、企業“一證辦理”,獲得各方一致好評。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山東“獲得電力”指標排名位列全國前列;在山東省政府組織的2018年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得電力”居各行業前列。

鏈接

70年山東電力工業大事記

☆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山東第一個新建發電廠——新汶發電廠投運。

☆“一五”期間,山東第一座110千伏變電站——濟南南郊變電站投運

☆1982年,山東第一條蓬萊-長島35千伏海底電纜投產。

☆1985年,山東第一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鄒縣電廠1號機組投運。

☆1996年,山東在全國各省區中第一個實現“戶戶通電”。

☆1997年,山東第一臺60萬千瓦火電機組——鄒縣電廠5號機組投運。

☆1998年,山東取消用電計劃指標,敞開供電,結束了長達百年的缺電史。

☆1999,全省最大風力發電項目——山東長島風力發電廠竣工投產,共安裝9臺600千瓦大型風力發電機組。

☆2000年,山東實施“彩虹工程”,花錢買批評、買意見、買建議,全面提升供電服務水平。

☆2005年,山東積極實施“外電入魯”戰略,通過邯鄲辛安到聊城的兩條500千伏線路與華北電網聯網,結束了獨立省網歷史。

☆2006年,山東首臺100萬千瓦火電機組——鄒縣電廠7號機組投運。

☆2014年,山東首次組織開展電力市場化交易,交易電量100億千瓦時。

☆2016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山東省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加速推動電力體制改革。

☆2016年,山東首個特高壓工程——錫盟至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山東段正式竣工投運,標誌着山東電網全面進入特高壓時代。

☆2017年,山東至河北特高壓環網工程獲得國家覈准,投運後“外電入魯”能力將提高到3150萬千瓦。

☆2017年,山東完成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7個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冬季採暖“煤改電”用戶10.3萬戶的配套電網改造,助力全省“藍天保衛戰”。

☆2018年,山東第一臺核電機組——海陽核電1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

☆2018年,山東發佈《山東省簡化獲得電力專項行動方案》。

☆2019年,山東電網第51座500千伏變電站——德州貝州500千伏變電站投運。

☆2019年6月,山東電力現貨市場試點啓動試運行。(尹明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