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 2017 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爲 13 億 9008 萬人(包括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以及海外華僑人數),早已超過 13 億。

先說結論:技術上也許可以實現,但你會什麼都看不見。而在商業上難以實現,大佬們關注投入收益比。

根據微信公開數據2017 年 9 月,微信日均登陸 9.02 億人,日均發送消息 380 億次。到現在2019年10月,登錄人次和發送的消息就更多了。這麼多消息量在一定時間顯示在手機上是不支持的。那麼怎麼才能實現呢?

首先,得考慮人的因素,多少多少億的信息量對於某個特定個體來說價值無限接近於 0,我個人根本不關注這些信息,因爲獲取信息的效率太低了。

這就導致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直接忽略了這個羣的存在,剩下的每天這個羣裏的消息無非就是置頂公告,置頂新聞,紅包和閒聊鬥圖,瀏覽公告和新聞。

考慮到併發的問題,一般現在的服務器都可以做到,畢竟有大把的新聞 App 都可以做到;紅包,做個算法隨機分配吧,也別搶了,搶會嚴重影響體驗,給十億用戶隨機分配一段數據應該難度也不太大。

剩下的就是鬥圖閒聊,數據直接雲存儲在服務器端,分析處理總結出來個中心思想每多少秒多少秒推送給個人用戶一次,就差不多了,需要詳細信息的上服務器檢索,個人覺得對個人終端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其次,傳輸,這是我覺得問題最小的一個環節,爲什麼呢?解決了個人終端的問題之後,個人的數據傳輸量並不大,現有的傳輸網絡完全可以滿足。

服務器端的傳輸,要看這服務器怎麼個建法,如果集中式處理和存儲,就只能用百 G 專線,建個三五條完全夠了。

只不過相應的配套交換機路由器要建一套龐大的系統出來。如果是分佈式存儲和處理,10G 的甚至 GE 的專線都夠。這是傳輸。

第三,處理,如果非得把大批量的數據集中處理,就得建設一套國內最大甚至世界最大最複雜的數據中心才能夠承載這套系統。

但是如果分佈式處理的話,我相信現在的系統也夠用,畢竟現有的運算量已經這麼大了,而有這個羣之後數據量也絕對不會爆炸式增長。

第四,存儲,處理的工作能夠完成存儲肯定也不是問題,甚至可以將數據破碎後存儲在個人終端上,將投資設備的矛盾轉嫁到數據安全和管理上。

第五,數據分析,這一點纔是重中之重,難點中的難點,如何有效的分析提取如此大量數據中的有用信息並推送給特定的個人纔是核心關鍵。

雖然現在技術還沒有大面積商業化,但我相信這種技術是肯定已經有試用的甚至是已經商用的存在了,只不過公衆不太清楚而已,畢竟這種東西仔細想想還是有點恐怖的。

總之,如何實現這個系統或者說建好這個羣,無非就是做好需求與資源之間矛盾的轉嫁,把存儲需求量大與投資大之間的矛盾轉嫁到數據安全與運營管理上,把大數據量傳輸分散化,把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取後定向推送,最核心的投資也就是整套智能有效的大數據分析系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