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71年6月21日,史學大家陳垣先生去世。作爲學生的啓功知悉後,爲老師寫下輓聯:“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師生同父子;刊習作二三冊,痛於文字答陶甄。

啓功先生早年因家境衰落,中學未畢業即輟學,後在傅增湘先生的推薦下,得到陳垣的指點,遂享譽學界。在悼念老師的這幅輓聯中,啓功先生稱自己與老師陳垣情同父子,足見他對老師的感情之深。

輓聯中“陶甄”二字,乃陶冶、教化、教導之意。陳垣先生對啓功的“陶甄”,無疑有很多方面,這可從兩人的信函中看出。就學術方面而言,陳先生爲啓功指示了治學的門徑。而就教學方面而言,陳先生私下也教給啓功不少好方法。啓功先生後來之所以深受學術喜愛,與老師陳垣的教導是離不開的。

啓功初見陳垣先生時,陳先生安排他教初一的國文。爲了讓啓功儘快上手,陳垣先生耐心地提供了一些建議。這些話,對現在的初中老師來試試,仍然是金玉良言。因此,這裏不妨先看兩條:

其一,教一班中學生與在私塾屋裏教幾個小孩不同,你站在臺上,他們坐在臺下,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萬不可對立。

其二,中學生,特別是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正是淘氣的時候,也正是腦筋最活躍的的時候。對他們一定要以鼓勵誇獎爲主,不可對他們有偏愛,更不可偏惡,尤其不可隨意譏誚諷刺學生,要愛護他們的自尊心。

陳垣先生給啓功的這幾條建議,沒有講什麼高深的教育學理論,卻句句都非常實用。陳先生認爲老師與學生雖然一個站在講臺上,一個坐在講臺下,在物理層面屬於對立,但在感情上,師生絕不能對立,而應該是和諧一體的。

一堂課的完成,需要老師和學生相互配合,故而師生之間就是合作的關係,而非對立的關係。另一方面,陳先生也深知初中生正出於逆反敏感期,所以他建議啓功以鼓勵引導爲主,對學生一視同仁,獲得他們的信任。

最爲難得的是,陳先生指出,做老師的,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這就不僅僅是關心學生的學業了,更是關心學生的一生成長。

初中生正是淘氣的時候,所以有時候難免會做出一些讓老師很生氣的事情。但是,陳垣先生告訴啓功,千萬不可發脾氣。他說:遇到學生淘氣、不聽話,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脾氣,即使有效,以後再有更壞的事件發生,又怎麼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無效,你怎麼收場?

發脾氣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老師對於學生,應該以教導爲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何必發脾氣。退一步而言,即使發脾氣暫時解決了問題,那也是因爲學生害怕老師而不得不屈服,但心裏卻未必服氣。

而陳垣先生考慮的更遠,他認爲如果每次都靠發脾氣解決,那事情變嚴重了,還不得發火?且不說這有損教師自己的身體,就問題的解決而言,也是有害而無益的。

事實,在陳垣先生看來,一個好的老師,不是讓學生害怕你,而是應該讓學生髮自肺腑的佩服你。所以,陳垣先生對啓功說:“你還年輕,但在講臺上就是師表,你要用你的本事讓學生佩服你。”

自古至今,好的老師,沒有靠發脾氣而贏得學生尊重的。但若老師自己學問淵博,即使不發脾氣,學生也會自動被吸引,並且打心底裏欽佩老師。陳垣先生如此,得到老師指點的啓功先生亦如此,所以他們都成爲了讓學生佩服的老師。

以前如此,今日亦當如此。唯有如此,老師這個職業才能繼續獲得世人的尊敬和佩服。

相關文章